调研情况:
民营经济是江苏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举措,民营企业在信心、效益等方面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一批规模较大、转型升级较好的企业,对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劲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营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大部分民企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偏少。
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当前妨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困难有:
一是市场风险大,存活率低,民营企业不敢转型。近段时间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江苏民营企业虽然体量不小,但半数属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除少数头部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家关心“活下去”更甚“活得好”。调研中,有49%的受访企业认为“市场风险大”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拦路虎”,而认为“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仅占9.2%,说明企业家信心有所提升,但“小舢板”首先考虑的是“生死线”。
二是缺资金、缺人才,创新门槛高,民营企业不能转型。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目前我省民营企业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有限的资金大多用于生产周转,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达不到占销售收入5%的国际惯例。同时,知识产权仿冒侵权频发,特别是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投入巨大,但维权时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常常是“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此外,由于民营企业管理者忙于应付各类眼前危机,忽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导致企业创新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三是竞争环境不公平,“玻璃门”仍存在,民营企业不好转型。从政策文件上看,国企和民企间的差别化待遇越来越少,但实践中人们心里这条鸿沟仍难言真正消除。无论在产业准入、政策优惠,还是在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有发生。调研显示,仅53%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同时,政策配套细则也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牵涉到多部门、多环节的政策,往往难以落实。
具体建议:
要推动民营企业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必须充分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坚定不移地消除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障碍。为此,建议:
一、练好内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
推动民营企业由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改变随意性大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市场风险大、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也并不都是坏事情,反过来也会倒逼民营企业主动规范内部管理,倒逼民营企业对低端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研究发现,企业寿命长,主要是技术、品牌、质量等各方面的领先。民营企业成长之初品牌意识普遍不强,但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强化品牌建设,好品牌才有高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强化品牌建设,政府有引导职责,但民营企业自身作为更关键,而且大有可为,产品创意、工艺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内功,不仅关乎企业能否“活下来”,更关乎能否转型升级“活得更好”,没有真本事,任何风浪都扛不住。
二、完善创新生态,内外双向聚力,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创新人才的生态吸引力。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决心、员工创新能力、研发人员比例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要素,一方面要重点提升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和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的汇集机制建设,建议地方政府可借鉴深圳做法,承缴高层次创新人才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实施保护驱动创新战略,重塑知识产权运营观念,借鉴中科院“专利普惠计划”,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共享交易平台,实现从非法侵权、重复侵权向市场良性交易、有偿共享转变。三是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尽快落实民营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办法,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广“物联网动产质押”等有江苏地方特色的融资创新举措。四是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借鉴中天科技等转型升级较好的企业做法,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建立多形式创新平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水平产学研创新平台主导前瞻性技术研发;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基层创新平台,主攻各类技改难题,培养技师队伍,落地创新文化,推动民营企业从模仿创新、联合创新,逐步过渡到联合创新、源头创新。
三、破除体制性障碍,在促进政策落地上加力提效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一是要形成公平的要素配置方式。建议逐步减少直至消除要素配置上的“一企一策”,增加中小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获取要素资源的机会。二是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加强前期调研,提高文件质量,避免政策空转,同时加强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三是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真正推动各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地,决不允许从部门利益出发截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