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460 关于加强江苏海岸带综合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1-16 提案者:施学雷

调研情况:

作为沿海大省的江苏,为加强海岸带管理,发挥海岸带在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五年前,专门研究出台了《江苏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2015-2020)》(以下简称行动方案)、2019年又出台了《江苏省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要求》重要文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相关管控措施,期望用制度来保障我省海岸带生态和生态修复整治工作落到实处。2020年是行动方案实行收尾之年,也是整治修复工作实质性启动之年。经南通、盐城等地调研发现由于各地执行力度的偏差和认识的不到位,海岸带管理中过度开发、生态持续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保护修复整治行动也缓慢,需要全省上下下更大的力度、更大的决心、更系统的举措推进落实。

问题分析:

一是海岸带生态污染破坏没有得到彻底管控。据《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194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监测数据显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优;福建良好;浙江轻度污染;江苏属中度污染,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我省部分地区还存在入海排污口审批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情况,滩涂湿地资源开发管控质效也不高,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

二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工作力度不大,成效不明。为强化措施,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今年上半年我省专门出台了《江苏省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要求》,对海岸线整治修复围绕修复类型、技术措施、相关保障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对全省沿海各设区市、县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调查发现,沿海各市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极大多数停留在三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上,还没有实质性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动作。

三是我省海岸带开发利用综管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产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全省海岸带开发利用多是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行组织,缺乏省级层面的总体规划统筹引领。二是综合管控治理研究滞后,海岸带生态本底、环境污染基线和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等基础工作薄弱。三是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不足。江苏海岸带多为石化、化工、钢铁、滨海旅游、海淡水养殖、海洋运输等产业,结构性环境风险和安全生产风险较大。

具体建议:

一、系统谋划,高效规范用海用岸,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岸线空间资源基础一是要做好全省范围内系统性调研测量工作,全面掌握我省海岸带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各地现状,为针对性施政施策夯实基础。二是要加强海岸带资源的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和技术规范指导,实现差别化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有序高效开发利用。三是高效规范用海用岸,督促各地严格执行《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按照岸线分类保护规定,规划海洋功能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用海区域、开发时序、开发方案,规范有序组织开发。四是严格管控围填海。按照国务院要求,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建立全省统一的滨海滩涂湿地监管信息平台,切实加强围填海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用海项目符合批复要求、用海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责任落实到位。

二、陆海联动,聚焦污染防治攻坚,为可持续发展拓展生态环境容量一是加大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海洋环境容量“以海定陆”保护模式,严格实施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加块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网建设。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大管网建设推进力度,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村庄生活污水。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管控。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种植业污染。四是加强港口船舶和涉海工程污染防控。

三、生态优先,聚力生态修复保护,厚植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势一是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全面清理非法占用红线区域的围填海项目。二是加强保护区生态监管。对我省各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三是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考虑建立黄河故道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做好灌河、新沂河、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保护工作,形成我国东部最集中、规模最大、最具观赏和生态示范价值的湿地景观区。

四、优化结构,聚力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级首先是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区域内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结合全省产业布局调整因势利导淘汰海岸带地区落后产能。其次是防治工业污染。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与项目环境影响审批联动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再次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沿海工业园区的环保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五、强化风险意识,突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风险应急水平。一是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编制完善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事故、船舶污染事故、船舶载运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加强沿海地区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等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布局指导。二是完善海岸带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在现有环保监测和海洋监测基础上,加强实时、应急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配备投入,优化海岸带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海陆一体的生态环境监察监管体系。三是强化环境和生态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海岸带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摸清海岸带生态家底及其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