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818 关于农田面源污染治理需高度重视土壤质量修复活化工程的建议
日期:2020-01-16 提案者:董元华等29人

调研情况:

长期从事土壤退化及其修复研究,在全国与省内有大量的试验和研究积累。

问题分析: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施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江苏省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工作计划(2018-2022年)》、《江苏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系列行动计划,农田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1.1%,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7.30%,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强度较2015年削减5.55%。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方面,虽然取得良好效果,但只是在“标”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尚未从“本”层面下功夫。因此,目前的防治办法效果有限,难以大幅度突破瓶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土壤板结和耕层变浅是目前我省耕地土壤质量的首要障碍因子,其重要性尚未得到高度重视

农业部于2017年8月发布的《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监测报告》表明,我国耕地土壤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耕层变浅,板结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有65.5%的监测点耕层厚度较浅,其中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耕层平均厚度低于18厘米,而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厚度在20厘米以上。全国耕层土壤容重平均1.29g/cm3,其中水田1.23 g/cm3,旱地(水浇地)1.33 g/cm3。依据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容重1.10-1.35 g/cm3的标准评价,有25.9%的监测点土壤容重大于1.35 g/cm3,反映出土壤板结现象较为严重。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发布的2018年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82年)相比,我省土壤肥力、耕地肥力均在稳步提升。有机质上升45.29%,全氮上升37.42%、速效磷上升224.66%,容重平均1.30g/cm3,已近于严重退化标准上限。典型区监测表明,耕层厚度变浅明显。1984年耕层厚度12-17cm,平均14.7cm, 2010年耕层厚度8-15cm, 平均11.5cm。

2.土壤板结和耕层浅是化肥农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其认识尚不到位

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农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维持和农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作物和土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地下地上的相互作用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生态机制。土壤不仅是支撑作物生长的必要环境条件,而且土壤中有丰富的微生物以及各种土壤动物,他们和植物根系等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生命体,其健康状况强烈影响着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地上作物的健康状况其实质是地下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恶化的直接反映。国内外研究表明,农田土壤健康强烈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状况,植物根系可以指示土壤健康状况。植物根系及其微生物活动是制约养分和水分吸收利用的关键。土壤板结、耕层变浅致使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质变差,10cm 以上土壤空虚,20-40cm 土壤容重加大。“犁底层”位置上移并加厚,成为坚硬深厚的阻隔层,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有效运转,阻碍作物根系下扎,土壤蓄水减少,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转化、污染净化等生物功能退化,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作物营养状况、健康状况恶化。

因此,肥料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土壤质量的整体改善与施肥方法和肥料配方的密切配合。农药的减量也需要植物自生健康程度的提高,而这与土壤板结的破除及耕层的加厚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9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农药利用率为39.8%。目前,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50%,欧洲主要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65%,比我国高15—30个百分点。欧美等国家通过实施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一般耕层在35厘米以上,而我国多数地方的耕层只有15—20厘米,保水保肥能力差。欧美国家粮食作物以化肥机械深施为主,水果和蔬菜多以水肥一体化为主,而我国一些地方还是表施、撒施或者“一炮轰”。但有关试验表明,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8%。中科院南京土壤所2019年在靖江连作3年的香沙芋上的土壤修复活化试验表明,土壤破除板结和耕层浅的问题后,芋头增产218.8%,如结合土壤改良剂施用,芋头增产250.4%。如果土壤板结和耕层浅问题不解决,仅用土壤调理剂,芋头仅增产3.2%。土层修复活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化肥农药利用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在目前推广的技术上,普遍加上破除土壤板结和耕层浅的技术。目前,我省主要是徐州、宿迁进入了国家深耕深松试点,大部分地区对其认识尚不到位。

具体建议:

我省农田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步入新阶段,采用标本兼治的技术手段,为全国创造样板。因此,在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中,应高度重视土壤质量修复活化问题,土壤质量改善是根本。只有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达到最佳的效果。建议:

1.着力推进土壤质量退化与活化方面的科普宣传

在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土壤质量退化与修复活化方面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助推农田污染防治工作走向深入。

2.进一步加强土壤质量活化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紧缺以及土壤板结和耕层浅的问题,继续加大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土壤质量修复活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力度,重点研发集土壤修复、活化、改良与施肥、播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机具及其配套技术,在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和设施农业集中产区,集成、示范、推广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机械深施、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体系。

3.积极组织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土壤质量活化工程

近期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三份关于农村农业的文件,将为未来农业农村再次激发创业高潮,同时还隐藏着几大创业机会,而且各个都是百亿、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市场规模。例如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2020年将超过10000亿元。美国农业从业人口只有2%,但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14%左右。我国农业服务产业将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返乡创业人数已突破840万。返乡农民工已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的新动力。建议结合农民回村创业和退伍军人安置,积极引导和组织其土壤质量活化工程领域的社会化技术服务队伍,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大型农资企业、农机企业、其它有兴趣的社会资本等积极进入土壤质量活化工程领域,共建土壤质量修复活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鼓励探索新机制,引导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租赁金融、农业信贷保险等参与农田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土壤质量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