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如今,随着电子产品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在校园里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
问题分析:
智能手机等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产品深受青少年的青睐。进入校园后,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但也产生了诸多不利于青少年体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
一是挤占学习时间,导致身心受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已超过2亿,很多中小学生生活中甚至上课时仍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网络社交等。长时间玩手机,视力会急速下降,还会给颈椎、脊椎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很多色情、反动、暴力等内容也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容易变得暴躁、自私、怯懦、自卑。
二是近视率居高不下,身体素质下降。60年前,我国近视人口在10%-15%左右,而今天已超过6亿人,并且近视率呈学段上升、逐年增加之势——小学生45.7%,初中生74.4%,高中生83.3%,大学生则高达87.7%。尤其是沉迷于智能手机,青少年不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导致速度、耐力、力量等各项指标低于其它国家同龄人。
三是助长痼疾恶习,悖离价值趋向。学生利用手机撒谎欺骗家长、老师;在作业和考试时,通过手机发送答案,甚至直接上网搜索答案,欺骗师长,败坏考风学风;课余时间攀比手机档次,讲求手机品牌,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四是扰乱教学秩序,潜藏安全隐患。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近70%。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或宿舍,不能安心听课和休息,没收、销毁、屏蔽信号、禁止充电等易引发矛盾冲突。同时,手机社交功能强大,导致网恋、网骂、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频发。
具体建议: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教基厅函〔2018〕21号)精神,结合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参照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和山东省、湖北省鄂州市等地的做法,建议:
1.立法管理。由省政府牵头,教育主管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工信、网信办等部门应自上而下建立、净化学生成长及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规范引领。学校在增强责任、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的同时,建设、维护好校园公共设施,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通过网络编程、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3.家校联动。学校通过《告家长书》、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违规带入的,学校有权要求家长配合处理。平时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缓解孩子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孩子为找寻寄托迷恋网络,沾染不良习惯,对智能手机等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