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146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提案
日期:2019-01-13 提案者:蒋利武

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在硬件设施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业务钻研热情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扎根落后地区安心从教的教师正在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的职称评定方法可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了。职称,关乎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自尊。而现行的“下指标、指标少”的办法,与中小学教师对从事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不吻合,教师怨言多,要求改变的呼声日益高涨。

问题分析:

1、现在的职称评定是“指标控制”而不是“条件控制”,大量教师达到了评定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却苦于名额限制而无法申报。“只有几个高级职称的名额,而够条件的老师却有近百位”的现象经常出现。本人从教的学校有在校生近3500人,在职教师近350人,已经连续多年出现符合条件的近60人,但最后上级所给的指标只有个位数的现象。就这样的比例,在我们当地还算是高的!更有甚者,已经工作了近30年马上就要退休的老教师还没法评定高一级职称,只能带着终身的遗憾退休。

僧多粥少!这严重挫伤了大批教师的积极性。不少老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不少老师不得不选择放弃了这份职业。

2、基层单位、学校多数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对参与评审的老师从师德、业绩、工作过程、教科研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量化考核,以积分的数据将老师进行排序,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分配上级下达的指标。这样一来,积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获得积分的过程中,个人利益有了冲突,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复杂了许多。为了考核的分数同事间相互诋毁、相互不信任、相互指责等现象时有发生。

3、评不上的教师是满腹怨言,评上了的老师也是身心疲惫。够得上参评资格的老师大多数在40岁左右,一年年地参评却连续多年不能如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精力、心力在不停地走下坡路,工作热情逐步减退,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这些人是目前各个学校的中坚力量)。而那些经过激烈竞争评上的老师大多数也会松一口气,有一种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思想。他们认为评上了就没有追求了,辛苦那么久可以歇歇了,所以工作执行力打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在农村初中有很多上了高级的老师忙着带小学科,而且工作量非常低,挂名不上班的也多,占着名额却不做与之对应的工作,对于年轻老师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4、每一次职称晋级之后,极少数人舒了一口气,而大多数人经年累月地憋着气。本就日渐稀缺的职业情怀更是一再被击溃。由指标而形成的灾难,说到底还是属于人为的灾难。当普通的劳动者无法用自己的诚实劳动而获取应得利益时,各种歪门邪道便自然会产生。教育系统中的腐败和这“指标”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基层的教师不再相信公平正义,而是对可以操控指标的人或者权力机构心存崇拜,对“指标”所代表的力量顶礼膜拜时,礼崩乐坏也就属于必然现象。

5、现行的“下指标、指标少”的职评制度有悖初衷。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只要专业水平达到要求,就应该评上,并不应该有名额限制,这应该是一个达标性评价。打个比方说,运动员也有技术等级,运动成绩达到什么标准是二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都是简单明了的。但如果有名额限制,很可能新队员破了世界纪录,仍然还只是个二级运动员。

现在,教育系统中的岗位设置制度人为地规定了一个学校只能有多少高级职称,多少中级职称,一旦名额超了,即使能力再强也评不上。这,不应该。现今的职称制度已经显示出了较大弊端,急需改变。

具体建议:

1、教师职评真正改为达标性评价,不应再受名额的限制。只要教师的资历、能力达到了各阶段职称应具备的条件,就应该给予认定。

2、将更多的职称名额转移到一线教师,转移到农村中小学教师,使长期坚持到一线教学、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

3、对从事教育工作超长年限的同志给予特殊的关爱,让这些老同志无憾地带着自尊退休。

4、如果推进岗位设置,要实际工作对应起来,打破资历界限,依据能力、岗位(这个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大、矛盾多)

5、积极向上级人社部门反应这个现状和实际,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进一步放宽中小学的岗位设置要求。学校是业务单位,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是业务水平高的人越多越好。有了他们的持续发光发热,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