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162 关于推动江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日期:2019-01-13 提案者:周跃敏

调研情况:

一、我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老龄化的显著特点,就是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少子”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的现象。近年来,江苏省坚持战略引领、需求导向,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末,我省各类养老机构2463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达到198家,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130家,共建成2万多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是,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一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并不乐观。

问题分析:

存在的问题有:

(一)社区居家养老点服务能力不能达到覆盖居家养老需求。我省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总体情况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比重大。2017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常住人口达到1623.02万人,占人口的20.20%,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二是增速快。从2010到2017年,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36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近52万人。三是寿龄长。到2016年底,全省8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26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65%,高于全国4.65个百分点。四是空巢比例高。我省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致力于养老服务的发展,除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外,还在财政支持上给予较大倾斜。但已挂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服务,部分服务项目仅为摆设,有的项目没有实际意义,受益老人或参与老人不多。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人群多,补贴标准偏低。我省作为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省份,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方面起点高、跨步大,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更是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应看到,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仍需要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运用智能化手段,调动多元供给主体积极性,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以南京市为例,目前遍布于社区和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处境堪忧,绝大多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都是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对于这些组织的补贴(包括以奖代补方式), 因财务审计制度的需要,须经过年底考核验收才能发放。以老人最需要的助餐为例,一家组织一年需要服务一万人次,才能得到1.5万元补贴。服务人群多,补贴标准低,直接造成服务质量差,社会组织甚至存在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现象。与此同时,目前南京市各区财政上,都分别歇着几千万元的补贴资金。

(三)社区养老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供给水平差强人意。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活动的人员大多是出于社会道德责任感或仅仅根据经验而为,并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流动性大,彼此之间的服务对象、服务组织之间的松散关系也造成社区养老活动困难。养老服务的需求与社区的供给水平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化,但是社区的服务供给水平还差强人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四)居家养老基础建设不足,设施落后,资源分配不公。养老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老年人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伴随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群对基础的养老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省社区居家养老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还不够完善及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其次是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并不是每位老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也不是最有需要的人就必然能获得服务。

具体建议:

二、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监管评价机制。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监测和信息披露制度,并将评价监测结果与养老服务补贴等扶持政策挂钩。强化对政府投资建造或接受政府补助的养老机构使用补助资金情况的审计监督;必须让“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在阳光下运行,必须采取“能进能出”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和考核职能,对出问题的机构和个人要采取责任追究制。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业中心运行情况要实施动态跟踪监督,制定规范的养老服务机构规章制度,考核各职能服务部门(或单位)的服务质量,并适时在媒体上通报。

(二)理顺养老服务业体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养老服务业所涉及的职能部门,如老龄委、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建设部门、卫生部门等都必须明确赋予各自在社区养老中应履行的职责,并纳入政绩考核,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被追责”。

(三)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综合队伍。政府有关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制定我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配套规划,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助学、奖学、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养老服务专业,加快培养“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特别是要培养适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型配套队伍(餐饮、医疗、家政、陪读、精神慰藉等);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

(四)建立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养老服务。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必须精确掌握老年人的需求,运用大数据,根据需求完善服务。可根据具体情况,以社区居家养老短期照料的功能同专业养老院长期护理的功能相结合,但前提是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了解老年人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对资源进行调配。建议建立城市居民养老信息平台,将老人的年龄、身体情况及子女情况汇聚于信息中心,运用大数据,将养老需求和养老机构进行匹配对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养老服务。

(五)加强养老宣传教育,营造敬老养老良好氛围。加强社区居家养老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倡导现代养老观念,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建立老年教育制度,鼓励依托院校、养老机构等开办老年大学,鼓励开办老龄电视节目、出版老龄书刊,为老年人参加学习教育、心理辅导、文化娱乐创造条件,满足老年人继续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