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370 关于师范院校联合各地电教馆等单位联合培养和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提案者:戚韵东

调研情况: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的第10条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

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保障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描绘了宏伟蓝图。

由此可见,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更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觉得源头在师范院校的培养与建设。

问题分析:

每年都有几所院校的学生进校实习,在每一次和实习生的接触中,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今年,实习生如约而至,近期,我对任教五年的学校老师以及实习生做了访谈,他们从师范院校的体制机制建设、教师基本功训练、师范院校课程设计以及各方协同育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客观的分析。

现摘录访谈者的一些建议。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可以增设一些有关演讲、文学欣赏等人文熏陶的课程。语言,是一门艺术,适用于所有学科。”

“能多加强一些班主任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问题学生的行为诊疗及有效应对措施,或者一些资深班主任的带班妙招分享。让师范生更从容地面对刚工作的几年,也能燃起对班主任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最重要的建议是大学教师的理念更新,音乐教育是一门很独特的专业,它所教授的知识结构不应该仅仅包含音乐表演的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教学法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并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比较好的课程是近几年晓庄学院开设的教材教法课,一般会邀请一线教师进行讲座和分享。这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接触课堂教学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这样的课程比例还是相对较少,且与实践不能无缝衔接。”

“教育信息化,能让传统的课堂动起来,让枯燥的学习变得高效起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也是现今流行的趋势,所以除了传统的师范类课程外,能否增设信息类的课程,不光是电脑技术方面,如课件的制作,微课的制作、iPad在课堂中的使用等。”

“需巧的指导,比如教育科研的论文写作、小学生作文的细致化指导,批改常态化语文作业的方法。”

“我觉得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上面还有改进的地方。这些课程本身的内容比较深奥,纯理论学起来有点枯燥,而且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增加更多和实践相关的拓展教学,或者用丰富的案例来充实课堂的内容。这样,师范生在进入到真正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才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这些理论。”

“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毕业就业意向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如:针对毕业就要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加大社会实践、校园实习的比重;而针对要考研的学生应加大理论学习的比重。”

“需要区、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各个大中小学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调配。将资源合理调配整合、有效交叉运用。各个部门的人才其实很多,关键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举个例子,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想要让学生毕业就能立刻上手工作,需要相关教育理论教师(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一线专家教师、音乐专业技能教师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再加上充分音乐课堂实践和社会交往经验,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子到教师的顺利转变。因此,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

“学校、教育局等应排专人走进大学校园,跟学生分享最前沿的教育政策,最切实的工作情况等;德育部门也应协同育人,在提升教师基本功的同时,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

“就我自己的美术专业来看,还需要一些国家一级美术师、信息化教学相关导师以及传统技艺接班人或非遗传人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我觉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还需要各级政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协同育人。一是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基础建设、实行经费保障;二是高校应当设置有效的课程去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努力培养有高尚师德和扎实学识的优秀教师;三是中小学中有很多一线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的举行教师培训,让优秀的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促进教师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科普教育部门让我们了解更多更专业的科普知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电教馆传授先进教学技术。”

具体建议:

一、教育事业是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基层学校联合培养工作,可以倒逼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将基地学校是否承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任务作为考核学校的一项指标,应将特级教师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特别专长的老师是否承担师范生教育教学指导工作作为考核绩效的指标,从而设计相应课程,细化指导方案,提升专业素养。这样一种责任主体的转变,就会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名师主动作为、积极推进。作为我所在的琅琊路小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愿意承担师范生的系统培养工作。同时也建议,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同时要对承担任务的教师颁发证书。

二、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构建多方向的专业支持,需要更多资源的学习与享用。建议聘请电教馆、教研室、教科所、教师发展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联合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譬如增加关于新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使师范生积累丰富的教学、课程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条件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如模拟教学、教学竞赛、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教育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深体验,锻炼能力。电教馆可以提供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相关资源,教研室能够将一些研究的话题带给师范生,实现共同研究的状态,教科所对教师论文、案例写作有独到的经验,这些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连续性的跟进,一定会改变现状,力争师范生的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对一些国家课程落地实施的专门培养,比如学校目前需要科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以及全科型人才。但是,目前没有下大力气,或者说,没有一定的对紧缺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这些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面向社会的招募,有的可能就是一位烘焙的师傅、旗袍设计师、水电工等等,但是这些人有着一技之长,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一个资源库,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这样,就为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的培育中提供了人力支撑。

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以教师〔2016〕2号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该《意见》分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为了将来孩子们的一切。现在,就让我们先为了师范生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