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568 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
日期:2019-01-15 提案者:汤国安

调研情况:

参加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部分成果。

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省历史上规划建设的省内三大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将随着国家长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有的江苏省内所构建都市圈和区域格局将被打破。与此同时长三角上海、合肥、杭州积极推进本省市都市圈建设,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将打破江苏省内苏锡常都市圈。另一方面,2016年12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扩容,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对南京都市圈的传统势力范围形成挤压态势。再次,2018年10月,浙江省衢州市、安徽省黄山市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也在积极扩容。面临着长三角周边都市圈的挤压和争夺,这样从江苏省内来看就仅剩南京和徐州都市圈,如何发挥省内这两个都市圈就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南京都市圈的作用将对推进江苏省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据此,提出以下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议:

具体建议:

二、对策和建议

1、实施南京都市圈扩容。

从长三角省会城市来看,近些年无论合肥,还是杭州都积极扩大范围,为城市发展提供纵深,导致南京成为面积最小的省会城市,再加上南京市域范围南北长,东西狭窄,城市产业布局有限,而西面受省域管辖范围的制约,唯一的城市扩张方向就是向东扩容,实施将句容、仪征纳入南京市域范围,扩大南京城市纵深,同时拓展对省域东部的影响范围。

南京都市圈成员现有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其中核心区位宁镇扬,对省内影响区东到运河淮安-扬州-镇江一线,对省内其他区域影响有限,因此需要对南京都市圈扩容,适时将未纳入上海都市圈的常州、泰州纳入南京都市圈,扩大南京都市圈对省内影响范围,则南京都市圈影响范围将近占全省一半的城市(6/13),有助于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影响力,对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加强南京都市圈各圈层间联系。

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分内圈和外圈,省内和省外。其中省内扬州、镇江和省外马鞍山、滁州将成为南京的内圈城市,省内常州、泰州、淮安和省外芜湖、宣城将成为南京都市圈的外圈城市。对于省内的扬州、镇江,由于处于同省管辖范围内,便于统筹协调相互关系。对于省外的马鞍山和滁州则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延伸、功能拓展、产业协作等方式来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宁马、宁滁一体化,从而有效发挥南京跨江城市,辐射南北的优势。针对外圈省内的常州、泰州、淮安,针对存在的城市间梯度差异,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拉近外圈与主城联系,通过发挥南京科教文卫优势,提升其对外圈城市的服务功能。针对省外外圈的芜湖、宣城,发挥南京沿江、邻近的空间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联系,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都市圈不同圈层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发挥南京在其中的引领主导作用。

3、发挥长三角区位中心性和长江经济带门户枢纽作用。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和长三角有两省一市扩展为三省一市,南京在长三角中的中心区位优势将日益突出,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各都市圈中位居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功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壮大南京都市圈实力,成为引领长三角北翼和协调江苏省区域发展的中心。

发挥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的优势,切实将南京打造成江海联运和长江经济带门户枢纽中心,成为沟通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腹地的枢纽,为南京都市圈发展不仅提供长三角自身腹地,而且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南京都市圈的广阔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