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667 关于破解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改善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建议
日期:2019-12-06 提案者:赵炳起

调研情况:

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今年9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会议,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改善工程,并下发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发〔2018〕19号)指导各地工作推进。12月20-21日,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推进会再次在南京召开,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苏北农村住房改善时间紧,任务重,苏北各市都在稳步推进。

目前,徐州市对全市空心村及群众改造意愿强烈村庄开展调查摸底,共排查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6000余户。“空心村”以及全村农户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1421个,涉及28.09万户、109.73万人。

淮安市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台账,截至11月15日,已完成1480个行政村的详尽统计分析,全市乡镇集镇之外的自然村共15510个,在乡村居住的农户共87.24万户,愿意搬迁集中居住改善条件的农户有47.18万户,占总户数54.1%。

盐城市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路”要求,启动示范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十镇百村”示范建设,力争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危房改造和首批示范建设任务,全面改造提升既有村庄,新增10万户左右农村居民实现住房条件改善。

连云港市重点实施省定经济薄弱村新集镇徐老庄村、百禄镇南房村整村推进试点,全市已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150个,在建21个,完成危房改造1801户。

宿迁市围绕农村住房改善项目已配套产业重大项目4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带动1411户搬迁农民实现就业,并将进一步深化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强产业支撑。

问题分析:

苏北各地实施农村住房改善工程中,产生了如下相关问题:

1、集中居住地的选址问题。大部分农村现有居住点比较分散,村与村之间相距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集中居住点选在什么地方,各个村的农民很难统一,集中居住地点的确定矛盾较大。

2、部分农民的生活习惯不适应问题。目前在农村居住的大多是农村生活几十年的农民,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也就是很难适应集中居住,现有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推行集中居住后也很难存放与适应。

3、远离居住地的土地耕种问题。目前大部分在农村的农民,他们都居住在他们承包土地的附近,他们耕种的土地离其居住地基本上在1至2公里之内,耕种方便,管理方便。在集中居住后远离属于其耕种的土地,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几公里,带来耕种、管理的不便。

4、集中居住后的农民就业问题。目前苏北居住条件差的地方大部分是经济条件很落后的村庄,除了基本的农田耕种外,几乎没有产业,这些农民也没有其他的产业技能,在集中居住后,在短期内很难发展相应的产业。

具体建议:

1.合理选址、优化规模。相对集中居住的首要问题是合理选址。根据农村自然环境、地缘文化、行政区划、通勤半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等特点,结合村庄现状、农民建房现状和潜在需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现状等因素进行选址,尽可能符合大多数农民意愿。合理规模的相对集中居住既能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又能符合乡村田园空间肌理特色,体现乡村人居环境景观。根据村庄居住现状,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的规模选择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城镇周边相对集中居住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50-60平方米,以多层住宅为主,建议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二村庄相对集中居住区,结合耕作和服务设施半径,建议人口规模在2000-3000 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90平方米左右,结合地形水系,住宅以自由式布局为主。

2.传承文化、打造特色。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依托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融合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古迹,重视近现代建筑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保护、保留具有传统风貌的农宅,加强村史馆建设,详细介绍当地历史名人、重大事件、传统农具等。新建相对集中居住区应尊重地方风俗习惯,结合村庄外围山水自然因素,充分保留苏北村居特色,保留苏北乡村的风土人情,突出历史和文化元素,重现村庄原有的风貌、文脉与空间肌理,体现地方和农村丰富的特色文化内涵及风俗习惯。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农村推进集中居住既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又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特色小镇和“田园乡村”为依托,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产业策略,坚持“+生态”“生态+”战略,积极导入绿色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实现住房、饮用水和交通等基本人居环境的改善。建设有序布局、相对集中和错落有致,充分融合地域自然人文风貌的“田园乡村”居住区,引导分散的农村积极走向相对集中居住,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4.优培产业、富民兴农。苏北地处大平原,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在苏北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有利于土地规模化流转,实行产业化经营。在推进相对集中居住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以及民族文化优势,深挖农村物产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果品采摘、农耕体验、民俗体验等产业项目,加强乡村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如各地的地理标识产品推广)。以相关产业园(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为依托,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发展现代化规模农业,促进农业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吸引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集中居住地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确保群众充分就业。

5.统筹规划、综合配套。11月16日,省政府发布《全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2020年前江苏所有行政村都要通上双车道四级公路,打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农村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所有营运镇村公交配套道路全面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特色田园乡村通达等级公路。苏北应全力抓住个机遇,结合这一行动计划,统筹规划,把农村住房改造集中区选址、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水、电、气、网、医等)与农村道路建设有机结合,使农村集中居住区域、农田耕种区域、产业集聚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道路连通整体,让苏北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