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679 关于推动常州泰州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01-19 提案者:卢佩民等3人

调研情况: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在继续发挥上海带动作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显得更加紧迫,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沪宁、沪杭、宁杭经济带为三条边的核心发展区。但这个三角核心区内,缺少一条中轴线支撑,区内城市互联互通不够。从地理位置看,从泰州向南,经常州、湖州、杭州连成一线,正处于该核心区中轴线上。沿此中轴线,向南可延伸至绍兴、温州、福州,向北可延伸至淮安、临沂,既接轨上海,又能促进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突破口,意义十分重要。建议我省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率先启动常州、泰州一体化建设,打造江苏中部轴线,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问题分析:

一、推动常泰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中部轴线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江苏要扬协调发展之长,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以局部的一体化促进更大范围的一体化,为整个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探索。江苏在协调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基本形成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都市圈,以淮安、宿迁和里下河地区为依托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共同构建的沿海经济带,以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但在江苏中部、沿江地区缺少跨江城市群的有力支撑。常州、泰州距离上海、南京两个都市圈都有一定距离,接受辐射少,处于发展的洼地,如果这个地区发展不好,极易形成中部塌陷,影响全省发展。推动常泰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将在江苏中部和长三角中部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这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江苏“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要求的生动实践,又有利于形成江苏发展的中部支点,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推动常泰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中部轴线的有利条件。一是良好的政策环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共识,区域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共同的发展思路。省委娄勤俭书记在泰州调研时指出,泰州连接东西,承南启北,江苏发展的中部支点;常州近年来提出打造“江苏中轴崛起”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战略支点城市的发展思路,两地发展思路高度契合,有助于形成发展合力。三是便利的交通环境。常泰两地共享长江航道和岸线,两地之间有泰州大桥互联互通,公铁两用的泰常通道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开通城际铁路,交通十分便捷。四是雄厚的产业基础。两地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既可实现强强联合,又可进行优势互补。五是和谐的人文交流。两地自古以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常州又名“龙城”,泰州自古有“凤城”美誉,常泰一体,“龙凤呈祥”。

具体建议:

三、推动常泰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中部轴线的几点建议。

一是高规格编制发展规划。将常泰一体化发展纳入全省区域合作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两地政府参与,共同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功能统筹、交通对接、环境共治、设施共商等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总体规划。

二是加快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苏中部缺少南北向的高铁线路,对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制约明显。建议规划建设淮安-兴化-泰州的高速铁路(“淮兴泰”高铁),该线路新建里程仅约80公里,向北可通过新建淮新铁路连通山东地区,进而与国家规划的京沪辅助通道衔接;向南可利用盐泰锡常宜铁路或北沿江高铁经江阴第三通道或常泰通道延伸至杭州与杭温、杭绍台、杭甬等铁路连通,对江苏省中部轴线地区便捷北上京津鲁、南下浙闽粤地区,促进沿线地区与上海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推动跨江融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是推进共同保护和科学利用长江资源。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制定共同行动方案,携手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共护一江清水。

四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将常州的轨道交通、智能电力装备、新型特种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绿色家居、绿色电机、绿色能源三大绿色产业,与泰州以大健康产业主导产业的“1+5+1”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五是推动民生福祉共享。加强两地全方位交流交往,推动两地居民同城待遇,在就医、入学、旅游、休闲、文化、交通等方面更加便捷地互享发展带来的红利。六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两地建立正常、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研究一体化发展思路、举措,及时解决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