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704 关于加快系统培养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提案者:李世收等6人

调研情况: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问题,调研了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科教城等地方园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所属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等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了交流。

问题分析: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已经成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 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侧结构变化。高水平科技成果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用,已成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一大制约。加快科技成果供给,在创新战略布局上要有系统思维,将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并重,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确保在源头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一支活跃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业化队伍。目前,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由此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缺乏专业化的运作能力,研发和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效率不高,高校科研和企业实际需求不够紧密,产业链、创新链还有待进一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稀缺业已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掣肘。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然缺乏专业化的运作能力,缺少既掌握深厚专业知识,又懂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经营才能的专业人才。这些缺环掉链现象明显制约了成果转化应用,也导致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后劲不足。与此同时,江苏通过科技招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支持重点项目等方式支持了一批研发项目落地江苏。但是,在研发项目落地后的产业化商业化运营过程中,由于研发人员不善于经营,从一般企业招募的经营人员又对研发项目的高科技把握不够准确,缺乏既懂技术又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能力的技术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导致了很多研发项目推进缓慢,发展陷入困境。研发产业这个高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现阶段复合型高端人才的缺乏之间矛盾愈发突出。新形势下,随着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的提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需求会愈发迫切。

(二)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调研,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产业园区等从事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单位,对技术经理人等复合型技术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成果转化从业人员,就是要成为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要成为“技术专家”,具备宽泛扎实的技术知识,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和企业的具体研发需求;要成为“企业家”,具备专业深入的管理技能,掌握经营管理、法律、知识产权运营、风险投资及国际商务等专业技能;要成为“社会活动家”,具备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有整合调动资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省内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数量稀少,且大多未经过系统培养,在总量和结构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三)科学成熟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江苏技术成果转化的从业人员主要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导师等群体中选拔,一般仅通过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等短期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科学成熟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原则,加快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人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学科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和学位教育。推动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的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探索,形成科学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具体建议:

2018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为此建议: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交汇点,以培养多维度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为目标,组建“创新创业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项目等培养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持续为江苏科技服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双创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积极构建“科教互通、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开展两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包括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证书职业培训、实践实习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开展与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以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促实践,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育体系。

(一)支持建设“创新创业管理学院”

双创学院定位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办学模式、支持方式、培养体系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创新办学模式。由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条件的高校(如南京工业大学)、地方政府(如南京江北新区)和专业团队联合共建创新创业管理学院。探索以运营管理团队为主,多元参与、多方投入、共建共享的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产业技术研发院和地方政府的高教资源、科研优势与产业资源,并逐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是创新支持方式。由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实践实训基地支持,高校提供硬件和师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业务指导,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一定经费支持。支持各方可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基础业务支撑,并在建设期内的启动经费和运营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三是创新培养体系。积极构建“科教互通、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业能力,探索校企合作、课堂与职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相融通的T型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持续为江苏研发和科技服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二)探索建立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学位教育

一是构建完整的学位教育课程体系。围绕江苏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大学优势学科设计核心课程,开设项目管理,以及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知识产权、产业、市场、投资、法律、商务等课程,引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创业实践课程与项目实训课程,设置工程管理类硕士、跨学科双学位教育、MBA等,形成全面完整的创新创业学位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探索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为培养和实训基地,以研发和创新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为实践,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以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合作对象,加强T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分类分层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学位教育体系。

(三)开展职业证书培训课程培养

一是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参考国际技术经理人、国际认证技术许可专家(Certified Licensing Professionals, CLP)等培训课程体系,结合国内特点,针对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工作人员、高科技创业企业家、研发项目管理人、地方科技产业园区人员等不同需求,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创新管理等通用型课程。同时结合省内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各类研发项目,开发项目实践课程。二是紧密对接需求培养实战型人才。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园、高新区等平台载体为培养和实训基地,从科技招商、研发管理等实际需求出发,统筹通用、行业和实践类课程,以出实效为目标,为科技工作和区域发展战线培养一批实战型人才。

(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中心

一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依托高校科技、教育、人才优势,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实践与孵化机制,整合国家高新园区的优质资源,建立产教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中心,在实践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创新型的国家战略。二是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聘请江苏省各级政府创新创业指导部门、优秀企业家、公司高管、高校学者等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人员和学生创业,建设双创学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知识产权运营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统筹创新创业资源,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论坛、展示会等活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科研人员和学生创业提供全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