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714 关于加快家政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提案者:张勤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政工作,他指出“家政服务既可满足家庭育儿养老等现实需要,又能为妇女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实事。妇联要配合有关部门把这项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并强调“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要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做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服务业中一个规模较大、集聚发展潜力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直指家政行业的发展核心——诚信和职业化。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月嫂、养老、保洁等家政服务已成为很多人的刚性需求,家政服务人员供不应求,家政行业问题频出,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现象,无论是家政服务人员、家政公司还是客户都存在不讲诚信的情况。家政服务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问题分析:

省妇联专门开展了“江苏省家政服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我省家政服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管理。目前我省参与家政服务业管理的涉及发改、人社、商务、民政、财政、税务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总体上看,各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不同程度地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但实际上是多头管理、各谋其政,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协同配合,在宏观上缺乏整体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管理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的“供需矛盾”以及行业缺乏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使得现有服务与消费者需求存在差距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潜在的就业容量与实际的就业数量相差甚远,形成了家政服务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供不应求。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近90%是妇女劳动力),具有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的共性。家政服务培训机构大多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有限、教材编修滞后、教学设施简陋、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满足行业专业化发展需要。

四是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家政服务行业面临“三缺”,即缺权威性的管理规范,缺统一的行业标准,缺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地区家政服务市场良莠混杂,无证经营、乱收费、不公平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非法职业中介和欺诈现象依然存在,家政从业人员队伍流动性很大、难以管理。

具体建议:

解决当前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企业、从业人员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家政行业诚信化体系建设,实现家政服务职业化培训、规范化管理、品牌化推进、企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五化”目标。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行业市场规则。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完善家政服务业政策法规及管理细则,建立健全适应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诚信经营、诚信服务方面的标准,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对现有的家政服务市场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打击不法中介和损害消费者及从业人员权益的行为,有效约束和规范市场,使家政市场更加有序规范,使家政服务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快制定配套的细化政策,进一步明确各项政策的实施主体、优惠内容、申请资格、办理程序;认真听取、充分采纳一线家政企业的建议意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简化行政手续,降低企业获取补贴门槛,扶持家政机构健康发展。

2、建立家政行业诚信记录平台。鉴于家政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特点和家庭服务的高诚信要求,建议将建立家政诚信体系纳入省经信委2019年“诚信江苏”的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客户信用记录,发布家政服务信用“红黑榜”,将家政服务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客户诚信消费以及从业人员诚信等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与其他部门的诚信记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积极开展家政服务诚信企业星级评定,大力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家政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教育和家庭、雇主守信教育,形成供需各方相互信赖、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3、加强家政诚信品牌建设。近年来,省妇联一直高度重视家政服务工作,努力把这项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目前全省已有“好苏嫂”家庭服务门店83家,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好苏嫂”家庭服务网络体系,已建立“好苏嫂”服务诚信大平台,运用身份及人脸识别技术,做到“一人一卡一记录”,形成信用信息共享,为家政企业、服务人员、顾客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最大程度保障三方利益,确保品质服务落到实处。建议相关部门从项目、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扶持,打造“好苏嫂”等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家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