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药品流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为此民建省委针对我省冷链物流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
问题分析:
我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更多的是消费驱动,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标准不完善,监管体系缺失。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虽然较多,但多为推荐性的,强制性的少,大部分企业都在执行自己的企业标准。目前只有上海等个别地区针对冷链物流出台了地方标准。同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已有标准执行不到位,冷链“不冷”和“断链”现象比较普遍。
2.行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我省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行业龙头企业。因此,现有冷链需求和资源都是碎片化的,导致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运营效率低下。
3.行业信息化水平低、技术落后。由于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信息化设备、系统、监控手段等尚未大规模普及,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受技术装备限制,冷链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然占据着主流。
4.行业人才短缺,企业用人成本攀升。冷链物流行业需要懂制冷、保温、食品、物流、供应链等很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院校非常少,导致专业人才稀缺,大部分冷链物流人才需要企业自己培养,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
具体建议:
为此建议:
1.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建议组织起草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如,冷藏保温车辆分类及技术要求、冷藏保温车辆标识、道路冷链运输服务规则、冷链运输温度记录与监控装备技术标准,冷链运输车辆温度监测装置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等。此外,结合道路运输条例的修订,强化对冷链运输的监管,明确规定将冷藏保温车辆的温控指标作为重要的监测和监管内容,强化对全程冷链温度控制、监管,防止货物脱冷。
2.支持行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实施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冷链物流操作和管理,提高流通标准化水平。支持冷链设施标准化改造,促进冷链物流运输标准化器具使用,提高流通效率。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加快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整合中小微运营资源,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冷链标准化工程、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冷库认证等。加强对我省冷链物流企业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无车承运试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企业联盟和无车承运平台,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3.强化冷链行业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学习部分冷链物流示范省市的先进做法,建设全程冷链运输监控管理和信用评价平台,推动冷库、冷藏车等设施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等冷链监控设备,逐步实现冷链运输车辆温湿度数据实时上传、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并将全程温控情况等技术性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生产、加工、物流资源,通过网站、平台、APP等多种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设施利用率和物品流通效率。
4.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和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大科技投入,提炼出未来我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提升江苏省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确立若干专项研究项目,支持有关院校加强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各大院校与冷链企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合作,面向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