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801 关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推动我省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01-19 提案者:李燕等11人

调研情况:

已调研 

问题分析:

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省份,江苏近年来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不断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认定,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省份。 在投入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面的投入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继2010年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后,2011年开始全面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全省城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坚持“两为主”政策,妥善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准定额,2015年小学提高至700元,初中提高至1000元。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8倍的标准安排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加强教育投入的考核,出台了《江苏省市县落实教育经费保障主体责任综合奖补办法》,将各地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或生均拨款标准的建立与落实情况列为重点考核指标。 

但我们也看到,“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制约了优质均衡水平提升。从近年来江苏全省情况看,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导致区域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目前各地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的增幅有所放缓,我省教育地区城乡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一、全省各市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不均衡。每年江苏省教育厅、统计厅、财政厅联合发布江苏省及各市县(市区)教育经费执行统计情况的报告,对各地教育经费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各地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不均衡,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苏北地区明显低于苏中和苏南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4倍左右,初中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3倍左右。以2017年各类教育生均公用支出经费数据为例,据了解,苏北五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低的市只占全省平均的40-60%左右,仅占全省最高市的15-45%左右,生均事业费支出市际间相差较大,也反映了各市财力现实状况。 

二、苏北各市财力较为薄弱,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巨大。近年来,省财政每年都通过转移支付补贴各地特别是苏北贫困县(市)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效益比较显著。但由于苏北各市特别是徐州财力相对薄弱,加之近年来生源持续剧增,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巨大,学校建设、办学条件标准化任务艰巨。以徐州为例:徐州教育体量庞大、基础薄弱,据统计,徐州基础教育在校生169万人,占全省的15.29%,而徐州公共预算总收入只占全省6.14%,用6%左右的财力支撑着15%以上的基础教育;改薄工程,徐州任务量占到了全省的18.3%。 随着新一轮生源高峰,小学在校生以每年6-7万人的速度急剧增加,今年将达到96.5万;初中在校生也将在2022年达到峰值49.3万,是2016年的两倍。《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指出,“徐州初中学龄人口增量与增速均居全省各市之首”。 

“十三五”以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288所,今明两年年还将启动新(改扩)建中小学146所。但受生源增幅迅猛、学校建设滞后于规划进度等影响,资源供给形势十分严峻,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十分突出。县级的情况更加困难,比如徐州的邳州市,其财力只占全省的0.73%,但基础教育体量占到全省的3.03%。 

三、省级转移支付虽然逐年增长,但无法满足徐州各县市区生源持续增加、保运转、保基本的投入需求。目前,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大多采用限额配套补助的形式,这种方式要求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必须筹集到一定比例的配套款项才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资金,这对具有一定财政实力的地区较为有益,而对于财政相对薄弱的地区则相当不利。 没有苏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7〕1号)明确指出:省级层面加强指导协调,发挥好省级统筹作用。突出精准扶贫,完善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支持。适当提高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淮河以北等地区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水平。 

具体建议:

1、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苏北各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对徐州及各县区,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强省级财政教育经费的统筹,更好地促进全省范围内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继续加大省级财政对高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高中化债及特色多样化建设,统筹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和内涵建设经费,支持教育教学改革。 

3、建议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省域内基础教育生均经费基本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基本消除教育投入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