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十二片区实地;网络调研
问题分析: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基于新的战略考虑,正着力提升南京的首位度。文化首位度尤其紧要。南京身为著名古都,沉积了大量可以焕发新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颐和路公馆区就是这样的一个资源。该公馆区系根据民国时期《首都计划》创立的住宅示范区,是历史留给南京的宝贵遗产,也是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民间素有“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之谓。现存二百二十余座别墅多为政要、中外名人住宅或驻华使馆官邸,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有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杭立武、邹鲁、薛岳、胡琏、周至柔、钮永建等名人公馆,还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大使馆,不仅具有很高历史文化和建筑史价值,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和技术,对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沟通,促进和平统一,无疑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2014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具体建议:
让这样的珍宝“各自为政”地沉睡在颐和路街区,实在可惜。我们要站在世界文化遗产高度,来认识这个历史街区的潜在价值,从而将之完善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与文旅地标,作为向世界讲好江苏乃至中国故事的文化名片、建筑样板、园艺教科书、立体历史画卷,对外开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立足新形势,升级对该片区的定位。在南京市《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专项工作实施规划》基础上,重新规划景观与功能。比如,在不迁居现住户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拆除片区内围墙,根据每一栋建筑特点配置多功能特色花园,以彰显原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宜居价值等。
其次,借鉴英国等欧洲国家经验,成立“颐和路历史街区基金会”公益组织。基金会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负责面向海内外募集保护资金;二是负责历史街区景观(包括花园)维护以及配套文化消费场所经营;三是有步骤地设立名人故居纪念馆,有条件的成立故居博物馆,根据具体情况免费或收费开放。
第三,将该片区作为江苏重要文化传播平台。以此为资源,到海外进行交流,办展览。在南京发起设立“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或文化节)、“颐和路国际历史街区花卉园艺展”等,提升江苏和南京国际影响力,并为相关产业搭建商业与贸易平台。
第四,积极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遗产第一大国,但遗憾的是,除澳门外,似乎至今无一城市历史街区入选世界遗产。可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本案认为,文化遗产六条标准里,景观完善(主要指拆除围墙,配设花园)后至少符合第五条,与第二和第六条关联,应该具备申报条件。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相关三条是:(1)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2)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3)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