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9年提案
0961 关于深入推进苏北地区经济薄弱民族村精准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12-05 提案者:邵建东

调研情况:

     我连续三年参加了由省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的对徐淮盐连宿五市部分经济薄弱民族村精准脱贫工作的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镇村两级组织负责人、企业家、村民代表等座谈等方式,我了解到,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农村民族工作内涵,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项目推进,大力实施精准帮扶措施,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人居环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经济薄弱民族村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39个少数民族村中,绝大多数村组都已实现脱贫,仅剩下极少数村民人均收入、极少数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未达标。

问题分析:

    由于这些经济薄弱民族村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也较差;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什么可资利用和开发的资产或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也较落后,村级收入缺乏来源或来源十分单一,尚未建成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或项目,更缺乏带动村民就业和增加工资性收入的龙头企业或高附加值的种养加工产业;村民仍以传统耕作种植普通稻麦作物或养殖畜禽为主,村民就业渠道不宽,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一技之长和致富本领,无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部分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普遍有“等靠要”的思想;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精准扶贫方面尚未形成强大合力,措施不够有力,精准度还不够,办法还不多,特别是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贫贫结合、脱贫后返贫等现象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强有力的应对。尽管我省经济薄弱民族村的数量已经很少,但它们的脱贫难度更大、内生动力相对不足、脱贫可持续性相对较弱,是难啃的硬骨头,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提高认识,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力度,深入推进这项工作。为此,建议:

具体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打赢经济薄弱民族村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这场硬仗的特殊重要性,强化民族村扶贫攻坚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能掉队”。江苏是经济发达地区,不能因极少数民族村民和民族村组仍未脱贫而影响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大局。在一些民族村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村民是从外省婚嫁来的妇女,族别各异,多数系文盲,婚前经济条件差,丈夫也缺乏一技之长,家庭条件普遍不好。这些特殊情况,更加凸显民族村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工作周期也会更长,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提升政治站位,从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民族村脱贫工作,在政策落实、产业布局、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齐心协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第二,加强民族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强村两委干部。及时更换年龄偏大、能力较弱、缺乏带领本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必要能力的干部,选好配强年轻有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村两委干部,让他们在民族村精准扶贫这一特殊岗位上接受锻炼,提升能力。采取包括专题培训在内的各种手段,提升他们带领群众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管理项目、用好资金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持续加大对民族村的资金扶持力度。省市有关部分要继续积极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使民族村到乡镇、县城的交通通达便利。按照统一的标准,帮助建设达标的民族村小学、村医务室和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饮用水提质达标工作,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

第四,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路径,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因人制宜,千方百计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帮助民族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村集体增收。大力推进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家门口就业工程”等,确保有劳动能力农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支持有条件的村组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建设或购置物业资产、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文旅行业龙头企业与民族村结对,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

第五,拓宽视野,物色、引进、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和专门人才,鼓励引导他们投身民族村经济发展。经济薄弱民族村无一不是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和专门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全国范围内物色、引进相关少数民族的企业家和专门人才,帮助民族村牵线搭桥,鼓励少数民族企业家到民族村来投资或经营产业项目。注重在村民中培养和吸引本地少数民族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家乡建功立业,从而激发民族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