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071 坚持发展定力,守护农业生态地区的“乡愁”
日期:2018-01-24 提案者: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我们常称之为乡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已不仅是个别人的美好回忆,更承载着城镇居民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向往。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愁渴望、致富渴望和乡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乡村发展,既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居守业;又要打造田园意境,满足人们的乡愁想象。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坚持发展定力和历史的耐心,做大做强生态文章,让城乡居民共享生态红利,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江苏宿迁、淮安以及苏中北部部分地区,河网密布,生态良好,很好地展现了江苏的水乡生态特征。曾几何时,温情四溢的水乡包裹着游子浓浓的乡愁,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里,然而一路走来,曾经寄托乡愁的好地方,似乎不再完美:

一是“钱袋子”不够厚,乡愁成了真愁。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涉及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主要就集中在生态保护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薄弱,人穷村也穷,乡愁成了真愁。

二是“家门口”不够美,乡愁的面子有欠缺。农业生产过程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化肥、农药等过量投入,种养业的生产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种植业秸秆处置不当,资源化利用准备不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乡村环境还不够美,吸引力还不够大。

三是“拿手菜”不够硬,乡愁的底子难持久。对于乡村振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路上,比如对特色小镇的不断推动,然而在项目启动过程中,许多小镇建设目标定位不清、导向性功能不强,扎堆搞建设,导致特色不明显,乡愁丢失。

要添补村民的“钱袋子”,美化村民的“家门口”,推介乡村的“拿手菜”,必须坚持发展定力,擦亮生态品牌,真正打造乡村的新面貌:

一是向循环共生要和谐,发展种养结合、农牧配套的生态农业。科学合理的种养结合、农牧配套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的好办法。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共作方式,形成品牌,如太仓市东林村将秸秆饲料供应肉羊养殖,再将羊粪还田;盱眙“虾稻共作”,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按照“政府+合作社+农户+专家团队”四方合作的模式,政府聘请农业专家调研指导,形成符合实际的循环共作模式,引进资金和企业的同时,由村居支部书记带领本村干部群众成立农业合作社,还可与已有成熟物流网络的电商平台合作,同时为想自主创业或流转土地后就地打工的农民提供技术帮扶和技术培训。

二是向绿色发展要效益,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转变成产业机遇。在改善环境、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当擦亮眼睛,“见缝插针”地寻找发展机遇。例如江北的“七湖”水网地区拥有万亩水杉林、荷花荡等特色植被,也是大鸨、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应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植被恢复,保护动物物种迁徙廊道,塑造“鸟类天堂、鱼趣乐园”的科普和旅游基地,周边乡村即可依托该基地出售农产品、开办农家乐等。对正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地区,修复的过程也是为新产业创造条件的过程,应当用生态的视角和手段利用好修复后的生态资源,发展合适的产业,例如泗洪县城头乡,在外湖生态恢复区域退渔还湿后,建设水上生态牧场,种植荷花、莲藕、芡实等经济作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兼顾。

三是向个性特色要底气,让乡村留得住乡味,引得出乡愁。引起人乡愁回忆的乡村,应当有其独特的乡味,而这乡味主要来自特色产品和文化。要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生态区生态资源,推动跨区域联合打造区域知名地理标识品牌,如里下河“水八鲜”系列农产品、洪泽湖“三宝”水产品系列等,通过系统性的品牌策划宣传,扩大特色产品影响力,带来产地的“名村”效应。对于有文化底蕴的乡村,坚持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对标志性的民俗活动、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有传承价值的手工制作进行深入挖掘,让乡村有的看有的玩。乡村各自找准定位的同时,政府也应当有总体考量,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江苏乡村发展特色地图,综合分析全省的特色分布,指导有多个特色可挖掘的乡村找准侧重点,避免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