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8年提案
0509 德为本,强引导,正“三观”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建议
日期:2018-01-30 提案者:程红等18人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从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来看,德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拜金主义、自利思想、享乐意识危害甚大。当前青少年三观不正、早恋堕胎、校园欺凌等问题屡见不鲜,很多青少年把当明星、当老板、当大官、赚大钱、掌大权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社会责任感淡薄,传统文化意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不少学校以应试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一味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关注学习尖子生,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存在以政治教育、传统教育代替德育、狭窄淡薄的问题,不能真正适应独生子女条件下学生情感、意志、人格的培养,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此外,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部分教师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补课现象屡禁不止,师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家庭教育引导力度不足。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然而,家长们却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智育投资,忽视道德教育。导致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成人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失范问题不可避免地给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3、政府与学校、家庭三方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合力,尤为紧要的是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共建,以形成合力。然而三方的关联度并不密切,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归各”、“单打一”的状况。在目前商品房和户口“人户分离”的条件下,怎样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面对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师德建设,特此建议如下:

 一、形式多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

开启新的德育教育资源,增强德育教育趣味,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多采取参与体验、竞技活动以及实务培训等较受青少年青睐的活动形式开展德育教育。从根本上遏制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把知识覆盖和强化向培养知识、强化能力双向导向过渡。避免用政治说教、空洞口号、心理健康辅导等代替德育教育的倾向。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良好道德情操。把德育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德育工作的交流和评估。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强针对性;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公、检、法、司到校开展普法学习、法制讲座、典型案例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坚持导向,进一步引导新兴媒体的积极发挥正能量

各类互联网站都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主文化、引导亚文化、打击反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价值观教育活动。学校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抵制网上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要切实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注重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新媒体和文化艺术手段来开展工作。比如,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现象,设置谈幸福谈奉献谈梦想等话题,通过微博等方式组织青少年参与讨论,使其在交流分享中形成正确思想认识;也可以运用面对面交流、文化熏陶、情感感召、同伴影响、游戏体验、仪式教育、服务育人等载体增强活动效果等等。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已成为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带来负面教育。省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对加强对对综艺娱乐、真人秀等电视节目中过度追星和娱乐化问题的整治。要大张旗鼓地反对社会上对青少年科学价值观的不良影响。防止“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一切向钱看”、“一夜成名”等错误导向给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实践带来更大的混乱。

三、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造血功能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帮助青少年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必须依赖从事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对此我们建议,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提高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大力支持,调动每一个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自身造血功能。

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四、齐抓共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分析研究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宣传、新闻、科技、文化等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单位要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公安、司法、市监和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要发挥学校作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优势。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感受最深,并能发挥直接影响的文化。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各层级学校践行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人生观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序列。如可通过作报告、搞座谈、结对子、重实践等方式,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聘请老红军、老战士等先进人物为校外辅导员,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突出学生生死观、苦乐观、幸福观的教育。

五、家校联手,进一步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避免家长对孩子道德精神面貌的低要求化。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有极高的期望,但对孩子的价值观要求却不甚重视,还不时向孩子灌输些与学校德育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注意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价值观修养为子女作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切实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青少年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必须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要求,不断植入到每个青少年的头脑和内心中去,让每个青少年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最终转化为个人的一定意志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