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和信心,涉及到个体、民族或国家对本身文化价值的接受、信任、肯定和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应该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把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写入了党章,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是否有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繁荣。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弱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学习和认知。相关调查表明,很多青年对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传统礼仪和传统艺术等“不感兴趣”、“不了解”,或认为“没有用处”。第二,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和跟风。一些青年认为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与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文化自信底气不足,因而更愿意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语法体系、思维方式反而更了解、更习惯。近年来中国的年轻人崇尚欧美文化的热度依然不减,甚至随着美剧、英剧的热播,有了有过之无不及的势头,《神探夏洛克》、《纸牌屋》、《权力的游戏》就是其中的代表;除此之外,韩国艺人宋仲基、林允儿等在还处于年少年时代的中国学生心目中,依然受到追捧,甚至因此在网络上引起各种非理性的骂战;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动漫产品,《火影忍者》、《海贼王》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不少成年人下班后还坐在电脑前追“更新”。 长此以往,中国人将会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疏离感,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所以,鼓励和引导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善用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来,是当前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对此,我想提一下几点建议:
一、激活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的“家底子”,系统性整理和编辑“文化自信”的江苏故事。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可考究历史长达6000多年, 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缤纷,星罗棋布。从“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以至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拥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经典历史文化资源,纵横交织成中国历史文化的代际传递和开发潜力。
把江苏的历史一页页翻开来,系统性地整理和编辑成文化自信江苏故事集,和历史文化遗产一道成为文化自信建设载体。这一方面离不开党和政府在政策、机制、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万千企业的积极参与,二者通力协作才能形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在基础设施上,政府引导建立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等,吸引企业进驻后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通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政府可以对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企业在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速企业对中国优秀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服务的探索和实践。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自信产品。
二、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和组织青少年学习经典文化的浓厚氛围。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首先是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然后自觉传播、继承和维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历史传统,使之在认同和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通过组织相关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学好“三课”,比如开展主题讲座、演讲、文章征集,在江苏高校中动员,形成学“三课”、爱“三课”的浓厚氛围,鼓励青少年“读经典、学历史、知过去”,比如在优秀文化课中,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革命文化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中,可以与时俱进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积极培育当代文化精品,实现不同时代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交融,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影视娱乐、网络产品等形式加以表达,这样更加注重贴近青少年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比如去年热播的《战狼》和最近热播的《无问西东》。
同时也可开展青年文化需求大调研,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说教,按年度开展典型样本调查,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推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具体工程,实现精准推动、精细实施,凝聚青少年的共识,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
三、为青年参与跨文化交流行为创造平台,着力培养一批“文化形象大使”、“文化宣传大使”。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无论在哪一方面,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践文化自信的目的,也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包容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最终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加以优化、调整和创新,重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体系。
所以,要鼓励和引导青年一代坚定和善用文化自信,也要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切身感受中西文化同异,接触、比较和借鉴全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认识、理解和运用中国文化。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一方面要为更多青少年参与跨文化交流行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扩大互访交流,组织各类夏令营活动,巧妙设置议题、精准选择时机,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外青年交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机制性设计和开展苏港、苏台、苏澳两岸三地青少年“跨海”交流,凝聚共同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育引导,确保交流活动、交流平台的效果。与此同时,加强对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优秀青少年的评比和宣传,着力培养一批“文化形象大使”、“文化宣传大使”,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