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秋粮总产已达712.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然而对粮农来说,丰收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积压在手的粮食成了烫手山芋。2015年夏熟、秋熟期间,本人到农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卖粮难正在部分乡镇抬头,粮管所库容紧张,小粮贩压级压价。一位农民兄弟说:“不卖粮食没钱花,也没地方存,便宜点也得卖。”持续卖粮难通过粮食链、资金链、土地链的传导,引发不良连锁反应,粮食经纪人大量购粮后滞销;种粮大户艰难维持,无钱投入再生产;农资经销商赊销严重,经营困难……一位种田大户说:“以前是卖了这季的粮食,赶紧还上季的农资款,同时兑付下季土地转包费。现在粮食压在手里,链条不动了,只能到处借债。”
粮食卖不动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倒挂,进口激增。201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有关专家分析,从我国发展阶段、自然禀赋来看,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农产品成本大幅上升。国内粮食收购价年年提高,而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下降,粮食价格倒挂是必然趋势。
两个“天花板”与两道“紧箍咒”。首先是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价格“天花板”,是指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遭遇“天花板”;一个是补贴“天花板”,是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继续提高补贴可能将受到限制。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属于“黄箱”政策,按照WTO的规定,“黄箱”政策的微量补贴额不能超过该粮食品种产值的8.5%。对照这一标准,我国一些粮食品种继续提高补贴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而在这两个“天花板”的下面,“地板”却越抬越高。所谓“地板”,即粮食生产成本。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玉米、稻谷的生产成本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小麦提高了84%。“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支持政策升级迫在眉睫。其次是两道“紧箍咒”。环境和资源两个方面对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紧。以我国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自给率只能到80%,而如今满足了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这是在农业资源超负荷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实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就解决“卖粮难”问题,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议如下:
一要调整和落实惠农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卖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粮食生产滑坡远比增产容易得多。农民一旦“伤了心”,再恢复信心就要花上更多的工夫。搞农业的人常说一句话:“农民种不种,关键看价格。”只有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粮食安全。
二要完善粮食补贴和保护收购制度。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导性;通过农业保险制度等来健全农业的防风险机制,既防自然风险,也防市场风险;探索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采取措施让粮食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收益。粮食收储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做好仓储调剂,落实收购资金,保证敞开收购。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也要帮助农民收存粮食,调整价格机制,二次返利让利于农民。只有让农民种粮有奔头,才能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如打造粮食品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种粮效益;完善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品质。
四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尽快制订全省“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 出台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动员和配置更多社会性资本进入互联网+农业,通过设立互联网+农业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创投基金、天使基金为互联网+农业创业提供资本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互联网金融基本条件和支付环境,重点培育和扶持互联网+农业龙头企业,让互联网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帮助农民解决买卖等生产经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