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6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6-01-23 16:46 来源: 本站原创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农业”必将成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澎湃动力。

一、“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5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方式信息化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以最新的互联网行业之长补最传统的农业之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甚至颠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只有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新动力。毫不讳言,当下的农业总体上仍处于小规模生产、分散式经营阶段,存在着现代化程度很低、标准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结构脆弱、流通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质量追溯难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问题。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通过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和途径,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规模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产品价值提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使传统农业中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互联网成为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新标志。一方面,“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机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从单一使用的工具上升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复合型引擎。

互联网成为粗放农业转向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的新途径。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产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式、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制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关闭。一根网线连接上下游用户、联通前后端环节,以自动化、标准化的现代手段替代凭经验、感觉管控的传统方式,更好地实现降本降耗、提质增效。

互联网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农业”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需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拉动有效投资需求。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必然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望使传统的弱质农业发展成为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

二、 “互联网+农业”的主要建设内容

1.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把握方向趋势,遵循发展规律,注重效益效率,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示范典型,拓展市场空间。

2.互联网+农业科技。围绕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系统性、针对性、便捷性,在着力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因素等问题的同时,确定并开展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试验。大力推广利用手机客户端提供农业技术精准指导和服务,实现产品高新技术与用户简易操作的高度融合。

3.互联网+农业精准生产。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示范推广种子种苗生长建模、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植保、农机高效配置等精准生产技术和方式。

4.互联网+农产品营销。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生产环节特别是种植、养殖实景化展示给消费者,充分接受消费者的评价和监督。探索互联网营销新模式,努力让高品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农民得到好收成。

5.互联网+农产品仓储物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和单位面积内的物流需求、供给密度,提高物流配送整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6.互联网+农业金融保险。建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全产业链提供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创新信用模式,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

7.互联网+农业监管。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通过品牌信用、渠道信用和监管信用,努力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社会信用品牌。

三、以农业物联网为切入点,务实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工作方法。农业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系统,应该成为“高新技术—用户市场”之间的连合器,理应以此为工作抓手先行突破。

1.支持泰州市先行先试,总结推广先进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泰州是全省唯一的转型升级综合改革示范市。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推进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合作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位于泰州市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省政府批准全省第一家专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品质功能园区。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不渝地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以“示范引领”为功能定位,已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年来,农业开发区又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上做文章、下功夫,坚持顶层设计、市场运作、政策引导相统一,引进研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相衔接,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已建成1个综合服务平台、1个大数据中心和12个示范应用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全面应用农业物联网的现代农业园区。20155月,开发区与掌握世界先进物联网技术的以色列BF公司合资合作成立“AWL农业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合营公司将组建研发中心,专注技术研发,持续开发创新,引进世界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消化吸收并转化为适应不同项目、市场的应用需求技术。合营公司将建立生产制造企业,形成传感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和无人机植保等智能设备的制造能力,培育高科技、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开发区正在国家农业部、工信部和省农委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务实创新、优化提升,瞄准世界尖端、国内一流的技术开展嫁接合作和转化应用,尽快组合先进、成熟的可分享可复制模式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打造中国农业物联网“硅谷”,形成“中国农业物联网看泰州”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有效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2.支持创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泰州)工程技术中心”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尖端技术的合作,创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泰州)工程技术中心,探索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快速形成先进、成熟、实用、高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和农作物生长模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中心”重点建设“422工程”,即农业物联网标准制订中心、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农用传感器接口标准化测试与认证中心等四个中心,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云平台等两个平台,物联网传感器制造基地、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示范展示基地等两个基地。开展物联网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将提升农业生产决策指挥、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全程供应链智能化程度,推动农业传感器产业、智能化管理软件产业、农产品数字化物流产业、农产品快速检测设备产业以及便携式监督执法设备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将有利于推进高水平的标准化示范应用,实现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的统一。“中心”建成后,可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国家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最重要平台和行业标准制订的最权威单位。

3.支持建设农业物联网泰州示范基地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高标准建设农业物联网在大田种植、设施果蔬、花卉园艺、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领域的试验、示范基地,展示农业物联网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状况以及投入产出效益,让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并且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建立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对指导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作等精准作业,在提高农业节水效率、控制化肥施用量、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种苗成苗率降低种子成本、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将为政府在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产品生产信息监测、市场波动预测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专家远程诊断、专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产品和质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实现农产品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当然,“互联网+农业”正处在风口,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充满着困难和挑战。怎样才能迎风起飞、落地生根,需要领导决策者、技术研究人员和市场主体的慎思敏行。究竟能做得多好、走得多远,取决于大家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接受程度和付诸实践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着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的程度,决定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