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5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5-01-26 17:20 来源: 本站原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在政府财政持续投入支持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便利了环卫工作者的清扫、保洁,以南京市为例,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然由于历史的、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城市环卫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问题:
    1、环卫经费不足。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新修建、新拓宽的道路不断增多,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环卫经费增长不多,使环卫工作在设施和人员的投入上滞后。环卫工作的特点是干得越好,投入越大。比如新修一条路,就得增加三个左右的清洁工,费用就加大;道路扫两次比扫一次,清扫工具的磨损就加大。同时,由于环卫行业的特殊性,对环卫行业来说投入的是金钱,产出的是环境卫生质量。环卫经费的不足,环卫工人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2、环卫工人招聘难。形容起环卫工作,人们最常用的词便是起早贪黑、又脏又累,夏天太阳晒,冬天寒风呼啸、冷风刺骨,并且环卫工人的工资相对来说普遍较低,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愿意从事环卫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环卫工人大多是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的外来人口和下岗工人,或者是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民,他们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担负着高强度、低收入的环卫工作,同时也影响环卫队伍的稳定。而环卫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制约环卫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环卫意识未深入人心,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环境卫生水平也是城乡居民素质的反映。环境的污染,除硬件设施的缺失外,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居民将河道、路边、人行道当作大型垃圾筒,随意倾倒各种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垃圾随处乱扔;损坏环卫基础设施等诸多陋习的出现都与居民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做好环卫工作最终得益受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但现在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仍然顽固存在,环卫意识作为公德意识的内容之一,尚未深入人心。

 4、机械化程度低。清扫保洁人员在很多地区仍是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辆手推车,工作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环卫工人每天必须普扫两次以上,白天还要保持路面的干净,工作难度大,也存在路面保洁的一定危险性。

对 策:
    1、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为解决环卫工人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和招收困难等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采取逐步增加环卫工人工资,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措施,切实提高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保障他们年老时的生活,增强环卫行业的吸引力,吸纳新的环卫工人,为环卫行业补充新鲜的生力军。
    2、加大财政投入。环卫行业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特殊行业,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优劣;又是一个仅有投入、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产出的行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自身的发展来提升环境卫生质量。为确保人民群众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应将对环卫的投入作为动态来考虑,每年要有适当的增加,保证环卫行业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3、营造氛围,大力加强环卫工作宣传力度。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全民环卫意识尤为关键。城市环境卫生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及其劳动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颂扬环卫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投放环卫方面的公益广告,大力弘扬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精神面貌,热情讴歌环卫工人为城市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环卫工作、尊重环卫工人、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打造出一个人人理解、支持和关心环卫工作的和谐氛围。
    4、明确责任,干管分离。为保持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在环卫管理与清扫保洁中,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行干管分离,作业、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环卫工作体制。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承包人实施竞标上岗,明确承包人。实行从早5点到晚9点进行不间断巡回清扫。强化清扫保洁管理手段,坚持日巡查制度,登记造册,严格奖勤罚懒,充分激活环卫职工的积极性,使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
    5、建立集执法、管理、清扫保洁于一体的环卫新体制。环境卫生现代化的标志是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现代化的作业机制及法制化、长效化的管理体制。推进环境卫生现代化,管理部门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建立和培养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化执法管理队伍,将执法权与管理权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