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同时提出了两个发展目标:到2011年要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框架,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如何将中医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结合起来,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等指导,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确立中医预防保健分级管理和服务内容,并与公共卫生分级管理相结合,实行村乡组织网络、人员结构一体化,县级以上分开管理的模式。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按国家、省、市、县、乡、村实行六级管理,制定各自的责任、目标、要求、内容和考核方案,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大综合,充分运用居民健康档案及特殊人群的健康档案进行分类,首先应用中医预防保健的方法对适宜对象进行保健,对本级中医保健不能解决的再运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转上一级医疗服务机构,落实转诊制,实行中医预防保健优先制。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预防保健门诊和中药房,接受下一级的转诊。其业务转诊流程:村级(社区站)→乡卫生院(社区中心)→市、县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医院。
二、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技术体系,借鉴并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编制各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培训教材。村、乡级教材应分全科医生类、儿童保健类、老年保健类、慢病保健类、妇女保健类、传染病预防类等等,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从业人员及时掌握各自的执业要求和业务知识,更好地运用中医预防保健的方法来为广大老百姓服务。
三、加快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按分级分类的原则进行中医预防保健相关知识、适宜技术的培训,加强各类执业人员的三基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尤其注重对乡村医生各类保健预防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正确把握中医预防保健的处理方法和转诊指针,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网底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开展职业技能认定、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四、加大中医预防保健的科普宣传力度,促进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理念和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围绕中医健康文化,运用各种媒介宣传手段,积极开展养生知识讲座,增进广大群众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引导广大群众“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医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