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0029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8 来源: 本站原创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从根本上减轻农村生态与环境的压力。但由于农村幅员广阔,污染的情况和原因又复杂多样,“金山银山” 和“绿水青山” 两者彼此博弈中渐长渐消。

1、工业污染存有隐患。近年来,乡镇强势推进招商引资,但环保方面把关较严,进入工业集中区门槛较高,加之各地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因此从总体上看,农村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比较有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隐患,仍有一些企业减排设施不健全,治理措施不到位,一些乡镇污水处理建成后,由于配套设施或污水管道建设跟不上,难以正常运转。

2、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禽畜养殖业无害化处理程度不高,造成对土壤、水体的污染。以扬州某县(市)为例,近年来化肥年平均使用量,每公顷已达340公斤纯量,比指标值280公斤高出20%以上。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过量,直接导致COD、氨氮产生量和入河排放量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和耕地质量下降的进程加快。此外,秸秆抛河污染现象还时有发生,回收利用率不到40%,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一大公害。

3、生活污染渐趋严重。农村面广量大的生活污水治理刚刚起步。集镇街道常人口逐年增多,生活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饭店、浴室、家禽宰杀加工废水自然排放,通过集镇周边的河渠成为排污通道,形成一些臭水沟和臭水塘。垃圾乱倒、废物乱扔,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当部分村民小组都有两至三个垃圾集中倾倒的废沟、废塘。

4、河道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健全。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河道清淤整治尚未真正做到全覆盖,环境长效管理能力薄弱。

中共十八大重点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要求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出来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建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1、农村环境整治抓平衡。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突出整治重点,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力度,进行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挥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杠杆与导向作用,推动各级干部自觉抓好农村环保工作。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激励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

2、河道疏浚整治抓全面。按照“沟通水系、治理污染、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恢复引排能力”的要求,继续疏浚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完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

3、农村长效管护抓到位。按照“七无”、“五有”(七无:无暴露垃圾和露天粪坑、无水面飘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搭乱建、公路上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绿化带无缺损。五有:有环卫设施、有长效管护队伍、有管理制度、有考核奖惩、有经费保障)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大行动,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要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队伍的全覆盖。

4、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抓运营。重点抓住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这一关键环节,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各地对污水处理设施实行专人负责管理,规范运行台帐和排污口设置,通过加强设施运行监督检查,强化目标管理考核,督促各地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提高污水收集率和管网覆盖率,确保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发挥正常效用。

5、农村水环境抓监测。在继续抓好水质例行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完善监测方案,市级重要河流断面确保每年至少监测4次水质,乡镇级河流断面确保每年至少监测2次水质,村级河流尽可能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同时,要求各地对河流监测情况定期开展分析评估,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相关部门做好河道整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6、农村工业污染源抓监管。通过持续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规建设、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以强有力的执法举措,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7、农业面源污染抓防治。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开展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示范创建,推动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通过“以疏促堵”、“疏堵结合”,着力解决秸秆焚烧和抛河带来的污染问题。

8、农民素质抓提高。广泛尝试、积极探索全民环保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引导和支持村组、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民参与、植根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