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2 来源: 本站原创
蚊虫不仅吸血扰人,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而且是多种严重传染疾病的传播媒介。自1848Joseph Nott第一次证明蚊虫能传播黄热病和锥虫病以来,对医学蚊虫的研究和媒介蚊虫的防治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蚊媒疾病主要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黄热病和登革热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控制蚊虫被认为是消除蚊虫危害和控制蚊媒疾病的有效途径。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发明,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对蚊虫进行控制,50年代在联合国WHO的倡导下采用DDT的大面积室内滞留喷洒有效地控制成蚊密度,同时也由于其它一些御蚊方式和抗病药物的使用,使疟疾、丝虫病和其它蚊媒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的下降。但是这种过分依赖或单靠化学防治蚊虫的方法,短期内在控制蚊虫密度和蚊媒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直到现在这些疾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在很多热带地区发病率反而不断上升。同时随着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所导致的蚊虫抗药性及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其它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蚊虫综合防治方法,其中蚊虫的生物防治成为蚊虫综合防治重要的部分。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城市水网密集,沟河纵横,四季多雨,气候温暖,蚊虫常年孳生。由于河道淤积,水源污染和富营养化,为蚊虫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生长环境,加之气候的持续变暖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灭蚊杀虫,导致害虫抗药性急剧上升,加重了蚊虫的发生危害。近年来登革热等蚊媒疾病在沿海等城市发病明显上升,灭蚊防病任务严重而紧迫。

微生物灭蚊制剂具有选择性强、效率高、对自然和人类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蚊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生产应用成本低等优点,能有效控制蚊虫幼虫,降低成蚊密度,控制疾病传播。球形芽孢杆菌(Bs)、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等是蚊幼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其杀蚊选择性强、效率高,对自然界和人类无副作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应用的生物农药领域。近十几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在巴西、印度、法国、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中国等地广泛地用于蚊幼虫孳生地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我国自70年代开展微生物灭蚊制剂的研究,在灭蚊菌资源、灭蚊病理等基础性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自行分离了球形芽孢杆菌BS-10C3-14等高毒力优良菌种,其灭蚊毒力是同期国际上同类高毒菌种的2.5-3.5倍,同时在生产菌株的毒力、生产工艺、试验示范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收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生物农药研发单位,研制生产的生物杀蚊制剂球形芽孢杆菌BS-1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产品对库蚊、伊蚊、按蚊等多种蚊虫孑孓有毒杀作用,对其他生物安全,用于野外蚊虫孳生地幼虫孑孓的防治。在蚊虫孳生地1m2水面使用该剂3-5ml喷雾施用,防效可达90-100%,持效期为10-15天,是杀灭蚊虫幼虫、控制成蚊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理想生物制剂。近年来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南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近2000吨,防治区幼虫虫口密度下降76-91%,成蚊密度下降70-73%,防治区内蚊媒疾病减少80.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近年来又分离筛选了广谱杀蚊菌株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研制了200ITU/mg Bti颗粒剂并获得农业部首家登记,同时该产品被列为2008北京奥运会、2010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病媒生物防治指定产品。

为有效控制蚊虫危害,控制疾病传播,为我省市民营造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治理理念,坚持推广应用球形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为主导的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控制蚊虫危害。

2、坚持以防治蚊虫滋生地为目标,针对蚊虫滋生的河道、沟塘、下水道等繁殖发生地,用球形芽孢杆菌重点防治,治标先治本,力求从源头减少城市蚊虫密度,控制蚊虫危害。

3、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专业消杀队伍,定期灭蚊,对蚊虫孳生场所进行药物灭幼蚊,药剂采用生物杀蚊剂“灭蚊幼”,每平方米水面用药5-10ml,用水稀释成50-100倍,用喷壶或喷雾器喷洒于水面,污水环境适当增加用量,10-15天施药一次。

4、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单位、各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共同努力,营造灭蚊除虫的良好氛围,排沟理渠,消除积水,维护环境。注重家庭小环境治理,定期对阳台、花盆等积水死角施药防治,居委会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居民区楼顶积水、汽修厂废旧轮胎积水等蚊虫的主要孳生地进行突击消杀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