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中展现江苏体育事业的成就,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体育、江苏体育的辉煌历史,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激励江苏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建议依托南京体育学院,在原中央体育场国术场旧址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 现将此项建议的意义及可行性浅析如下: 一、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的意义 随着我省"三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的宏伟蓝图。其中,体育事业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振奋群众精神、表现江苏风貌、反映建设成就的重任,为实现"两个率先"贡献力量。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饶、人文荟萃之地,近代以来率先开埠,是最早接受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早在1910年10月,就由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来华举办体育训练班的传教士通过上海青年会在南京发起、组织了"全国学界运动会",后被体育史学界称为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此后,国民党政府又于1933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多年来,江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如袁伟民、蔡振华、孙晋芳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干部。 --2005年,江苏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江苏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56枚、奖牌136枚、总分2829分,金牌、奖牌、总分数均名列全国第一,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8年,江苏共有51名运动员、19名教练员入选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其中10人次获8枚金牌、20人次获14枚奖牌、16人次获4至8名,获金牌数列全国第一,取得了参赛人数、项次、成绩和对国家贡献全面超历史的优异成绩。 二、国内体育博物馆建设概况 1、国家级体育博物馆建设情况 1983年,原国家体委提出筹建体育博物馆的设想。在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帮助下,中国体育博物馆于1990年9月22日正式建成开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霍英东先生剪彩。 中国体育博物馆藏有古今体育文物逾4700件,珍贵体育图片逾5000幅。展览共分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成就、奥林匹克运动和民族体育5个部分。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并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体育界、博物馆界开展协作和交流,每年来馆参观人次超过20万。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参观后说,这是他见到过的世界上最好的体育博物馆。《世界博物馆大观》评介,中国体育博物馆"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历史。" 2、省级体育博物馆在建及筹建情况 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在建及筹建的省级体育博物馆共有3家: (1)四川省体育博物馆 2007年3月1日,号称"中国首个地方体育博物馆"的四川体育博物馆开始向海内外征集文物与文史资料,同时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普查体育文物。 (2)上海市体育博物馆 2007年8月,上海市体育局对外发布筹建上海市体育博物馆的消息,计划于2011年底建成。现已先后举办4次文物捐赠活动,通过捐赠、收购、取得展出权和整理库存等方式,共征集到各类体育文物1500余件。 (3)陕西省体育博物馆 2008年5月,陕西省对社会招标建设陕西省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博物馆)项目。 3、地市级体育博物馆建设情况 (1)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 2004年9月22日,由南通市政府与中国体育博物馆合作兴建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正式开馆。该馆是中国第一座地市级体育博物馆。 (2)厦门"民国体育博物馆" 2006年3月26日,厦门市在海峡两岸第三届体育博览会上宣布在鼓浪屿筹建"民国体育博物馆"。 (3)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分馆 2006年10月,由杭州市政府与中国体育博物馆合作共建的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馆正式建成。该馆现为杭州市第11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江苏体育博物馆建设设想 拟建中的江苏体育博物馆选址南京体育学院原中央体育场国术场。国术场是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篮球场位于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外观呈八角形,其内场四周为土坡,占地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 拟建博物馆位于国术场内场,保留原八角形外观以及牌坊式入口,单层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三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高度约14米。建成后,博物馆将与中轴线北侧原篮球场内的新网球馆相对称,馆内展示的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史也将与优秀的近代民国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诠释江苏体育事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四、依托南京体育学院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述情况,我省建立体育博物馆实属必要,选址尤以南京体育学院为宜。其可行性及优势分析如下: 1、历史人文优势 南京体育学院校园内至今保存着民国中央体育场建筑群。该建筑群始建于1931年,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建成后一度成为远东最大规模的体育场,并成功举办过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 1958年,为备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省委决定在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上创建南京体育学院。50年来,南京体育学院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大本营,南京体育学院见证、参与了我国、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南京体育学院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江苏体育人以壮志豪情谱写了拼搏、奋进的历史篇章。从这里走出了12位 奥运冠军,75位世界冠军,数百位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他们包括: 袁伟民:中国女排崛起的开拓者,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 蔡振华:江苏乒乓球项目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著名乒乓球教练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孙晋芳:原中国女排"三连冠"的场上灵魂、世界女排最佳二传手,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栾菊杰:中国击剑项目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江苏第一个奥运会冠军,1984年奥运会女子花剑冠军; 林 莉:中国游泳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金牌的杰出运动员,1992年奥运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 葛 菲:中国羽毛球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获得者之一,蝉联1996、2000年两届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 顾 俊:中国羽毛球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获得者之一,蝉联1996、2000年两届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 陈若琳:江苏跳水项目第一个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十米台单人、双人2枚金牌获得者; 仲 满:中国男子击剑项目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江苏男子击剑项目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时隔24后再次为中国击剑夺得奥运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佩剑个人项目冠军; 陆春龙:中国男子蹦床项目第一个奥运会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冠军; 孙志安:江苏第一个世界冠军,江苏羽毛球队总教练; 肖爱华:中国著名击剑运动员,我省参加全运会届数最多、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届全运会,共获得7枚金牌),现正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 此外,还有张军(蝉联两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黄旭(原中国体操男队队长,两届奥运会体操男团冠军)、李菊(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阎森(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陈玘(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等等。 因此,依托南京体育学院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对于展示江苏乃至国家当代体育成就,特别是对于征集文物、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均具有天然的优势。 2、地理优势 南京体育学院位于东郊风景区内,与中山陵、灵谷寺相邻,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宜人,交通便利。2007年,南京市对中山陵风景区进行规划、整治,提出了在此处建设钟山体育公园,且规划中园区内将设立体育博物馆。 因此,如依托南京体育学院建设江苏体育博物馆,或可采用中山陵园风景区与南京体育学院合作共建的方式,则与中山陵风景区规划、整治工作相得益彰,建成后将进一步凸现本地域的人文综合优势,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3、学术研究优势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唯一一所体育单科高等院校,现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该学科师资科研队伍还是省优秀学科梯队,具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这对于江苏体育博物馆建成后的学术研究活动是难得的资源和优势。 综上所述,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成就,呼唤一所回顾历史、展示成绩、凝练文化、振奋精神的集教育、展示、旅游功能为一身的专门机构。而依托南京体育学院的历史人文和地理优势,借助学院的学术研究资源,正是我们建设这样一所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体育博物馆所必需的条件。如能顺利建成,则必将对我省"三个文明建设"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伟大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