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目共睹。但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医护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从以下三组数据可以说明本案形成并提交的迫切性: 据了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简称人护比)约为千分之5 。发达国家已近千分之10,仍称缺口很大。在中国,椐卫生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护士共154.3万名,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仅为千分之1.2不到,每千农业人口护士比例更少,仅为0.18。 按照卫生部1978年的护士配置要求,医院的病床数和护士人数比(简称床护比)至少要达到1∶0.4 。29年过去了,尽管医院的接诊量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达标的医院只有10%,仍然有许多医院连1∶0.4的床护比也没有达到。有些医院连1∶0.3都不到。世界排位倒数第三。 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简称医护比)按要求应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平均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   存在问题: 1、工作忙 责任重 压力大------行业共识,一名护士白天照顾8至10个病人比较合理,而在一些就诊量大的医院,一名护士通常要照顾20至30个病人,到了夜间急诊甚至更多。三班倒的工作特殊性使护士的生理生物钟受到影响;性命攸关的职业,护士工作难免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加上现在患者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体制或结构性缺陷导致的医患矛盾日益增长等等,病人及家属有了不满通常不直接向医生发难,而易转向护士发泄,致使护士各方面压力增大。有调查表明,50.5%的护士存在睡眠功能障碍,2.5%的护士患有抑郁症,患有静脉曲张、内分泌失调的人数也分别占了7.5%和8.5%。 2、重医轻护 待遇失衡------由于医生创造的经济效益比较直观,医院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进医生多,而进护士少;另一方面,通常医院发奖金与直接创收多少的比例挂钩,护士工作无法用此标准衡量,如此简单核算必然造成医护收入差距拉大,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3、学历至上 脱离实际------护理行业的高学历化有走向误区的趋势,有的学校不管有没有教育实力,跟风培养硕士甚至博士,致使毕业生理论水平、应用技能和管理才能不足,聘用单位无法满意;一些大(中)型医院为了提升医院品牌效应,不管是否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岗位,非本科学历不要;而有些高学历护士对其所从事岗位期盼值高,不安心普通基础护理工作,一但违愿,则想法转岗或跳槽;中、低学历护士就业难,大(中)型医院进不去,基层卫生院因待遇太低又不愿进,导致相当数量的中低学历护士无奈改行,造成大量护理资源浪费。 4、知识结构 不尽合理------目前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基本没有摆脱旧医学模式的影响。专家指出,目前在护士的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思想教育侧重较大,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社科的知识明显不足;单纯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机械进行划分,没有注重关联护理及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如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等等。这样难免造成护理工作简单化,护士应付性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工作,忽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基础护理,忽视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既不利于患者身心康复,还易埋下护患矛盾的隐患。 5、合同护士 待遇较低------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在编护士开始减少,合同(或称聘用)制非编制护士逐渐增多,在编护士与合同护士的收入普遍存在差距,有的甚至以倍计差,同工不同酬现象相当普遍,直接导致了合同护士待遇低下。在我国,每年有近20%的护士流失,其中合同护士的流动性最大。 6、护理人才 流失严重------专家指出,近年来国内护理业遭遇最大的难题是人才流失严重。有报道,某中专三年制,在校学习两年,在外实习一年。实习期间,有一半学生无法忍受繁重的工作选择放弃。到最后,班上的110多名学生,只有10个人选择继续当护士。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足50%,护士短缺并找工作难的矛盾相当突出,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护理行业乃至医疗事业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 解决办法: 领导重视 严格管理 1、卫生主管部门应促进提高各级领导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根据我国目前学科发展状况,重新界定护理的功能和护士的职责,会同财政与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并适当提高护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将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专业技术含量高低和服务范围等级挂钩,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不足。 2、用经济杠杆来调控护士人力配置,保障护士利益,对床护比不达标单位除要求在期限内整改,还应以经济补偿方式过渡,补偿标准略高于或不低于应达床护比所产生的综合实际支出,设计出合理系数,再与实际床护比为基准进行月度单位核算,以此为依据对在班护士进行补偿。 尊重护士 提高待遇 1、加强宣传,提高素质:加大力度正面宣传护理工作的意义和护士的奉献精神,要号召全社会尊重、关爱护士,从健康、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福利待遇各方关心他们,不要只在"5、12"护士节这一天才让她们感受到没有被社会遗忘;提高护士的素质,不仅依赖于管理层和护理科研教学界的努力,以扩大护理的职责范围,使护理学更具独立性;还要靠每一名护士的自身建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适应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调整心态,胜任本职。 2、提高待遇,稳定队伍:①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以吸引优秀的人才报考护理学专业;②建立劳务费整体核算制度:医护分工不分家,同科室同病区医护人员奖金不能各自独立核算,如系特殊岗位可从实际出发,根据技术和责任含量不同合理设置系数加以区分,以此体现相对公平性;③同工同酬:加强对聘用(合同)制护士的管理,同工应同酬,表现好的应纳入医院编制,以稳定护士队伍,保证合理的医护结构。 合理配置 有序发展 1、增加护士配置:随着医院接诊量的增长和医院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1978年的1∶0.4配置比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阶段1∶0.4达标后,应积极制定新的标准继续推进,直至更趋合理的床护配比;切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后勤保障力度,把护理人员从药品配送、物资领取、维修、送检、膳食、财务结算等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高质量。 2、改善学历结构:合理的护理教育体制是必需的。中国护理人才培养应呈金字塔形较为合理,护士学历主要控制在大专是符合国情的,目前中专性质的卫校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或者升格为职业学院,或者转变为入学门槛较低,学制更短(一年)的护士助理、护理员的培训机构,以充实临床专业性生活护理人员,鼓励有条件医院开展无陪化护理;缩减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时间,形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的塔式护理层次,满足实际需求。但须注意,护助、护工应限制护理技术性服务,医院不得用护工替代护士;护理研究生教育应当进一步规范,护理学研究生及博士教育应该立足于条件比较好,特别是人文学科较为发达的综合类重点高校和实力强大的医科院校,培养目标需兼顾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善于管理多方面;普通医学院校应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护理学本科及大专生为佳。 3、专业结构多元:医学科学高度发展进步,专科已精细分化,各种精密设备也越来越普及,对应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水涨船高,护理教育模式也需适应新形势变化,分层次分学科综合培养和发展,未来可以考虑在高学历教育中设置细分学科,如:母婴及新生儿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学、感染性疾病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教育、护理治理等。做到人尽才,学致用。 4、重视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在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应扩大多个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等,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护理人才,同时加强实用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废除脱离实际的考试和检查。对于学有成就者,在入编、调资、使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引入人性化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