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09年提案
发布日期:2009-04-01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城乡就业统筹。近年来,我省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逐步理顺了城乡就业关系,提高了城乡就业水平,在矛盾突出、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还实现了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和城乡、产业分布不断优化。但未来较长时期,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就业压力仍然巨大。研究探索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统筹就业存在的问题 1、总量矛盾突出,城乡就业压力巨大 未来几年是我省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时期,城镇新增劳动力持续增长,加之一定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是"4050"人员),供给远大于需求,城镇就业、再就业任务艰巨。据统计,我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600多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目前全省还有约450万人左右需要转移,但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左右,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也愈来愈小,难度也愈来愈大。 2、结构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企业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员因没有掌握市场需要的技能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失业人口中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所占比重仍高达25%以上。另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知识技能、业务素质的要求较高,却因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而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另外,一些人对自己定位不准,苦累脏活不想干,有技术活干不了,"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宁愿失业吃低保,也不干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据统计,2007年,失业人口中以"啃老"著称的20-30岁人口所占比重高达38%以上。 3、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不断降低,就业稳定性存在隐患 城乡二元结构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堆积在第一产业,先进技术设备的逐步采用引发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尚不能抵消前者的影响,以致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不断降低,就业弹性长期下降。随着行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因缺乏专业技能而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临时性工作的农民工,将难以胜任新的岗位,致使相当部分低文化、低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工将面临着新的转移,甚至不得不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巨大的"返乡潮"必将对相对稳定的就业体系形成冲击。 4、就业环境亟待改善,劳动者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有些企业不签订规范合同,不缴纳保险,频繁辞聘员工,以达到支付低薪的目的;有些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支付加班工资,恶意拖欠、克扣工资。此外,农民工维权和法律援助机制尚不健全,其权益难以受到保护,存在问题较为突出,如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长、合同签订率和三险参保率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均在15%以下,在个体经济组织和私营单位工作的农民工,参保率更是在10%以下。 二、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建议 1、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是深化户籍和社保制度改革,清除二元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制度壁垒,实现就业竞争的公平、公正;二是加快统一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三是完善城乡平等的管理制度,加大力度清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四是探索建立反就业冲突机制,从完善机制入手,促进因市场调节缺位而失地的农民和下岗的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五是构建以失业率为核心的预警体系,建立实时数据库,及时监测就业和失业动态,增强科学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2、加快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防止大起大落,避免企业倒闭和职工下岗,以持续较高的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现实选择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通过城镇区域的扩张,拓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区域转移的空间。 3、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是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机构建设,落实就业准入和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素质;二是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其再就业;三是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4、加大维权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中介的监管,督促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二是加大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依法严惩不签合同、无故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三是严格遵守劳动纠纷争议的受理程序,加大劳动纠纷争议的处理力度,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5、转变就业观念,推广非正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一方面,大力宣传从事非正规工作同样是就业的观念,引导求职者立足客观现状,根据自身特长,从事例如家政服务、儿童接送等门槛低、弹性大的非正规工作;另一方面,将建立、健全适应非正规就业的就业登记、劳动关系处理、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早形成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