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5-09-04 15:29 来源: 《江苏政协》杂志

  她是普通社区工作者,每天为5118位居民服务。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是她的日常工作。她工作的成绩相当不凡,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等。她就是省政协委员、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西津古渡社区党委书记史梅玲。

深入调研整合资源 拓宽履职新渠道

  西津古渡社区是地处景区的“窗口型”社区,在社区驿站有一块互动区域,里面记满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真情实感。“回家的感觉,谢谢你们了!”“感谢西津渡,茶水暖人心,赞!”“西津渡真温暖,镇江人真好!”……

  一句句温暖的留言,是游客们对西津渡最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游客们对镇江最温馨的记忆。这一切,还得从史梅玲的爱好调研说起。

  出生于1970年的史梅玲,在社区工作了20个年头。贴近群众,深入调研,解决问题,是她推动社区平稳发展的法宝。作为省政协委员,她坚持把履行委员职责、发挥委员作用与做好社区工作有机结合,带着感情、责任、思考去履职。她发现,传统社区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景区型社区范围开放、服务对象多样、管理复杂等特性所需。生活在老城区的社区居民,如何精准做好民生服务对接,赢得群众真心满意?辖区内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180余家商户,如何才能凝聚同心,实现互惠共赢,推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这些都是她在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都是办法。”史梅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服务社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要‘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做到‘化零为整’,形成合力。”

  史梅玲带领社区一班人,依托“全域党建”,主动联系多方资源,串联起机关部门(行业单位)、景区商户、社区居民联系纽带,汇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街区商铺等多元力量,高效统筹资源利用,进一步夯实履职“服务为民”基础。

  如何发挥队伍作用,是摆在史梅玲面前的一道难题。她主动思考、认真破题,围绕“双融双服务”(融入景区和社区,服务游客和居民),吸纳128名党员和群众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志愿者,联动13家商户资源嵌入式打造西津渡“红色一条街”,以红色驿站为核心,汇聚多元力量联合打造“共建联盟”“文明旅游”“艺动艺彩”“多语讲解”“博爱使者”等五大类志愿服务队,全年无休在西津渡街区常态化提供双语讲解、文艺汇演、应急救护、免费茶水、文明引导等暖心服务。14年来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每年累计直接服务游客20万人次以上,让社区居民、广大游客既品味“烟火气”,又感受“文明风”,相关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多个新闻媒体刊载。

凝聚共识激活治理 实现履职新效能

  方便群众,是社区工作的头等大事。史梅玲创设“三头”工作法,即走街串巷访下头、千方百计找上头、协商议事联多头,调动一切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增强社区统筹整合资源参与服务的能力。

  2013年底,来自东北的马重阳和佟可从江苏大学毕业后,在西津渡街区创办了马可陶瓷工艺品店。史梅玲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地注意到这对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在她的鼓励支持下,小夫妻俩参加镇江市工艺品设计比赛获得金奖。这让身在异乡创业的二人受到莫大鼓舞,如今他们扩大规模后,把两家店铺经营得红红火火。

  “你看,我们家就住在旁边的翠堤春晓小区,现在门口运粮河口袋公园建好了,我和街坊朋友天天在河边散步聊天,再一起打打球。”刚从乒乓球台上下来的居民张霞芳擦着汗,欣喜地向大家分享小公园带来的大变化。

  破损的凉亭、塑胶地面、小区路灯和栏杆……这些老百姓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微不便”,史梅玲一一记在心里,并迅速落实到行动中。2024年,她和社区一班人累计解决路灯更换、休闲凉亭翻新、加装电梯等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同时,她还广泛联系界别群众,围绕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加快发展“社会监护人组织”破解“养老困局”等深入开展调研,认真撰写提案,履行委员职责。

  作为网格长,史梅玲的手机24小时不断线,在她看来,沟通随时随地,感情才能节节升温。

  工作中,她充分发挥好协商平台作用,不断健全“微网格驿站”议事机制,常态化开展“圆桌议事会”“吐槽大会”等活动,把协商事务从会议室延伸到景区、社区,持续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当好社情民意的“接收器”。同时,她还推出“共享家园——熟人社区营造计划”,打造邻里守望、出入相友的“生活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史梅玲主动推动“窗口型”社区与景区“夜经济”融合,依托“润州明月夜”活动品牌和西津大市夜经济集市活动等载体,吸引来、服务好非遗、文创、美食、艺术等业态入驻西津渡街区,为游客带来“吃喝游购娱”一站式体验服务。同时,她积极寻找“文化进万家”好方法,升级打造老百姓自己的舞台——“街巷剧场”,确保“草根团队有表演舞台、平民百姓有娱乐去处、民间文化有展示窗口”,每周为社区居民、外来游客表演传统剧目,成为西津渡网红街区的靓丽风景线。

委员温度助力公益 提升履职新境界

  “她就像我们的女儿。”这是西津古渡社区年长居民对史梅玲的评价。

  作为省政协委员,史梅玲广泛联系界别群众,打造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工作室,坚持把政协履职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深入开展调研、认真撰写提案、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协商议事融入基层治理,让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携手”,围绕“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政银企助力小微商户复工复产”等议题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2场,参加人员896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9个。

  为了让社区居民、外来游客更好感受社区服务温度,史梅玲精心打造“双向奔赴”红色驿站服务体系。

  西津渡街区是镇江热门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史梅玲积极团结辖区商户,成立以西津渡自由职业者为主体的新津荟自由职业者联盟,在街区13户商户内设立“微网格驿站”,招募包括公益达人、非遗传人、网红店主等在内的28位“公益网格员”。同时,她紧扣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需求,打造网约车“司机之家”阵地,成立“津”有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织密关心关爱网,化解网约车司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强化人文关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高考期间,“津”有爱车队的志愿者都会开展公益送考活动,以爱的接力传递温暖。

  为保障红色驿站志愿者出行安全,史梅玲还联系驻区单位太平财险公司,从2019年起,每年为志愿者购买20万元意外保险,确保“活雷锋”参与志愿服务无忧。当商户经营遇到困难时,她主动关心提供资源,先后帮助商户申请250万元免息贷款和25万余元各类奖补资金,缓解商户燃眉之急。商户们也积极参与,慈善捐款、提供场地、制作爱心餐等,用实际行动让小城大爱更有温度。

  近年来,史梅玲联合镇江市红十字会、民间慈善组织“爱心家园”等常年慰问辖区困难家庭,兜底社区“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公共服务,各界爱心人士共帮扶特困家庭520余户。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平凡琐碎的小事,你把百姓当家人,百姓才会把你当亲人。同时,作为政协委员,我更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当好群众急难愁盼协调员。”史梅玲用一件件实事回应居民关切,用一张张笑脸温暖群众心窝,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外来游客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以高标准履职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