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5-07-25 10:30 来源: 《江苏政协》杂志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宫雪非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关注科技领域重大发展问题,积极履职尽责,充分建言献策,以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了委员履职的精彩答卷。

坚定理想信念 严格自我要求

  宫雪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他积极参加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培训课程和研读活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等。通过学习和交流,他深入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宫雪非说:“政协委员既是荣誉,又是沉甸甸的责任。”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他总是积极参加省政协及科技委组织的各种学习调研考察和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走进基层和企业,积极开展调研,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寻找建言献策突破点。同时,他还虚心向老委员学习请教,切实增强自己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协商议事能力。作为科技界委员,他在调研中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科技发展和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他坚持从本职工作中了解一线科研情况,发掘信息线索,将科技工作的最新需求和科研人员的所思所想及时通过政协向党政部门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宫雪非恪守“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重要要求,严格自我规范。他不仅在个人作风形象上力求成为大家的榜样,而且在履行职责和承担责任方面也走在前列,努力展现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为民履职尽责的目标,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积极建言献策 助力科技发展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日常履职中,宫雪非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履职工作和个人科研背景相结合,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宫雪非以“加强建制化基础研究为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不竭动力”为主题,在分组发言中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战略,科学布局基础研究,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积极稳妥筹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基础研究评价体系,落实好“破四唯”“立新标”相关政策,争取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2024年,宫雪非共提交3件提案。结合国情省情,针对当前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提出“建议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增设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专项的提案”“关于切实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提案”等,得到省科技厅积极回复。在省政协十三届九次常委会会议上,宫雪非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书面发言。他深刻分析了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就必须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他提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具有创新资源集中、管理制度优化、产学研金链接紧密、人才禀赋突出等优势,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从而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此外,宫雪非还提出“修订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提案”,并参加省政协科技委组织的科技奖励办法修订研讨活动,所提出的增加奖励项数、分类设置奖项和实行提名制度等建议均被采纳。他还参加《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推进会议,积极为产研院发展献计献策。

认真履职尽责 实现双岗建功

  每年10月,我国南极科考队都会出发,到次年3、4月返回。在此期间,各领域的科学家们会从天文、气象、地质、地球生物等各方面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南极内陆天文科考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这里海拔4093米,其下冰层厚度可达3000多米,冬季气温常低于零下80度,曾被喻为“不可接近之极”。但清洁而稳定的大气、寒冷和干燥的气候,加上长达4个月的极夜,使冰穹A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台址。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7位天文队员随中国南极科考队执行南极内陆天文科考任务,宫雪非正是其中之一。

  宫雪非曾作为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中唯一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在经历了冰面塌陷事件、暴风雪袭击、损失雪地车及新装备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抵达冰穹A。20多天的时间里,他在队友们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修复发电仓、维护南极望远镜CSTAR和台址测量仓,并安装新的天文仪器设备等重要任务,展现出高超的专业技能和顽强的拼搏意志。

  对宫雪非来说,参加南极科考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丰富资源。他将自己在南极冰原的经历带到各类科普活动中,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通过他的故事和图片,观众仿佛穿越到南极,体会到那里的宏伟与科考的艰难。宫雪非在分享中特别强调科学精神和协作的力量,鼓励青年不畏困难,勇攀科学高峰。在他的激励与支持下,研究所南极团队的青年一代持续努力,先后获得“江苏工匠”“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他还结合研究所科研特色,倡导举办“谱写极地青春华章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科技之光青年讲堂,参加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等重要科技活动,给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历练舞台和更丰富的学习平台。

  在工作中,宫雪非满怀热情,积极进取。他带领研究所全体同志,积极承担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大科研任务,为我国天文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提供大国重器。在宫雪非的支持下,研究所积极申报省空间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参与省天文学会、光学学会的学术活动和奖励评比,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进一步巩固了在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科技工作者,宫雪非通过系列活动促进研究所与地方的紧密联系,努力让科研成果惠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政协委员,宫雪非积极参政议政,协助政府更好了解科技工作需求,指导和服务科技创新工作。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委员履职中尽心尽责,为我省乃至全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