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学校“掌舵者”、省科协常委……拥有多重身份、多重视角的朱焱,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建言发声、积极献策,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创设无边界学习基地 让创新人才培养“面向人人”
深耕教育行业26年,省政协常委、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朱焱长期关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2023年,朱焱提交了“关于在我省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提案,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多方协同发力,共同做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他在南京一中展开积极探索,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构建平台和课程。
可以尽情释放压力的呐喊喷泉、隔空“对话”科学大师的科学广场、完成奇思妙想的创做坊、深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智造社……走进南京一中,随处可见科学教育的创意设置,也许是一面寻常的墙壁,也许是一个特别打造的空间,学校不把教室当作唯一教育地点,而是将整座校园打造成浸润式学习基地,让科学教育随时随地发生。
“创新人才培养应该面向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引领他们寻找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创新人才培养有个性化特点,要基于人的成长规律、基于人才发展规律、还要基于教育基本规律。所以我们更多地要做到在课堂上提高质效,解放出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自由舒展的空间。”在朱焱看来,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能在无形中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与求知欲。南京一中在物理、生物、地理三个省课程基地和省高中物理实验研发中心基础上,新建了智造社、创做坊、科学广场、非正式学习空间等科学教育场域场所,在课程基地基础上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实现集约融合,为师生打造更利于日常使用和高效研习的无边界学习中心,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和全域应用。
打造科学教育课程矩阵 让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
科学教育进校园,并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系统性课程支撑。近年来,朱焱带领南京一中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科学教育要求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同时,形成指向核心素养、彰显科学本质、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矩阵。
自2021年起,学校首创“院士1课堂”,邀请院士科学家走进南京一中为崇文少年授课。截至目前,“院士1课堂”仍在持续更新,近50位两院院士授课近40节。“院士1课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座,每一位科学家都受聘为学校的“崇文导师”并被有序安排到各个班级,实现班级管理双导师制。每一位科学家的前沿研究领域都是学生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院士1课堂”是用小课堂点燃青少年科学大梦想的地方。与此同时,“院士1课堂”有具体课程目标、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例如科学家每一次“课堂”是开放的,学校提前公布课堂主题,学生带着兴趣、问题和初步思考进入课堂,相关学科教师也会提前和学生探讨类似话题。“2023年我们受邀以3000字的篇幅向中央教育领导小组专题呈报‘院士1课堂’实施情况,受到好评。我想,‘院士1课堂’不仅是校内课程,更是面向全社会的,所以我们还将课程内容汇编成册,致力于让全国青少年都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朱焱表示。
南京一中还与省工程师协会联合共建“江苏少年工程院”,致力于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和创新潜质培育,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受聘首任院长,朱焱受聘执行副院长。“江苏少年工程院”建成以来,组织来自全省各地学生前往中国天眼、紫金山天文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冬令营”“崇文少年·科学行”等一系列科技研究活动,学生撰写的项目报告多次在省工程师学会《匠心》杂志和物理专业期刊上登载。
推进贯通育人一直在路上
重点关注基础教育育人话题的朱焱,在“大中小学贯通育人机制建设”方面同样做了很多研究与探索。在2024年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朱焱提交了“关于加快我省大中小学贯通育人机制建设的提案”。他建议,在省级层面教育规划和高校发展规划中,明确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贯通育人的地位、作用和定位。“要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形成教育、人社、科技等多部门合作共商共同行动机制,以贯通育人为主线,谋划系列行动,制定出台政策,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贯通育人水平。”
2024年11月5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双高合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本次会议和论坛旨在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会上,南京大学与全国百所重点中学全面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零年级计划”合作全面启动,南京一中也是合作中学之一。此前,在朱焱的努力推动下,南京一中已与十几所全国知名高校开展深度贯通育人合作,例如与清华大学共建“国优计划”联合培养基地,与南京大学开展“大学—高中”贯通育人合作项目,与东南大学深度开展“丘成桐少年班”培养工作,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繁星计划”培养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等。
履职期间,看到贯通育人工作不断推进、落地,朱焱深感振奋。“教育要适应国家战略,尤其是在中共二十大提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这样一个大方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担起责任和使命。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要家校社协同,协调各种资源来支撑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人才育之有道 持续加强系统性研究
朱焱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件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从特殊人才的发现、甄别、培养到评价需要下大力气开展持之以恒的研究。朱焱把教育工作与参政履职结合起来,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学校全体教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需要一个个微观的行动来阐释、支持和推动。南京一中主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从学科、德育、课程、信息化等各个角度来做切口小但务实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渐自觉地树立起‘研究’意识,在育人、育才同时,也成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022年,朱焱带领南京一中申报的学校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顺利开题,目前该课题已形成6大板块、20个子课题持续深入推进研究。与此同时,一系列省市级相关内涵研究项目纷纷立项,包括《普通高中厚植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入选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等。2022年,学校还成为省前瞻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实验校,具体承担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矩阵的研究。“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党和国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其是国家战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们教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朱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