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民生 书写大爱
——记省政协委员姚兆余
文/ 马 洋
参与省政协和民进界别调研十余次、承担民进省委6个重点课题、个人提交了9个提案……自2018年担任省政协委员以来,7年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姚兆余教授把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融入工作与生活,把履职与教学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衷公益,把对学生的关爱拓展到老年群体、农民群体,以扎扎实实的调研提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展现着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并荣获2023年度省政协优秀委员荣誉。
农村养老的思考者
7月初,在雨后的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我们见到了满面春风的姚兆余教授。姚兆余是安徽庐江人,1988年从安徽大学本科毕业后,入兰州大学师从著名西夏学研究专家李蔚教授学习和研究西北民族问题,1991年毕业后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在兰州的十年间,他笃志苦学,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998年他进入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农业开发、环境变迁与社会控制的研究工作,从此他扎根南京,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农村养老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2年姚兆余就做过江苏农村养老的调研,跑了苏南苏北很多农村。虽然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养老在全国来说还是比较领先的,但他敏锐地发现我省居住在乡镇和乡镇以下的老人已经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所以农村的老龄化趋势其实比城市还严重,而农村养老问题又容易被忽视,或者说与农民的需求还不适配。”姚兆余说。后来他便在一次次调查中对农村养老问题不断深挖,不断思索,不断研究。
2018年担任省政协委员后,姚兆余又利用暑假在苏州、淮安、徐州等地开展调研,继续寻找我省农村养老的解题之钥。当前我国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姚兆余表示:“根据我在农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不适合农村,农村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支撑、社会组织为枢纽、互助为手段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2019年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快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同年,南京在全国市级层面率先推广“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年轻时存时间,年老时换服务”。发起“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的史秀莲,正是姚兆余的一名研究生,他们把“时间银行”放在农村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姚兆余又加以总结,于2020年提交了“关于建立和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的提案。
身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姚兆余表示,省政协委员的身份给了他更好的平台,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围绕农村医疗、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合作组织、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养老、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社区服务等热点问题开展了丰富的调研,并总结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展现了浓浓的为民情怀。
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姚兆余根据学校安排留在社会学系工作,并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后又先后担任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在南京农业大学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带领老师们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培养,赢得了同事们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学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姚兆余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为本科生开设“农村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学科前沿”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社会政策分析”“农村社会学专题”课程,还有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叫“农村调研”。姚兆余告诉我们,农村调研这门课会放在暑假,学生们围绕某一问题在老家或某地开展实地走访,不仅能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还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每次我都建一个微信群,调研的这段时间我全程在线,随时远程指导,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除了直接放手让学生“独闯天下”,在校内姚兆余也没少花心思。他曾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成7项国家项目、4项江苏省项目和8项学校项目,从项目选题、研究设计、实地调研和撰写报告,他都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在他的严格指导和要求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校奖励和表彰。2011年他指导学生完成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年他指导学生完成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机制与路径研究》,获江苏省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在社会公益界,姚兆余的名字为很多人所熟知,他曾于2011年和2018年两次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他说:“我是研究社会学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社会学的基本价值观是公平和正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心和帮助”。所以,他想尽办法带着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
留校工作后,姚兆余指导学生创办了农村发展研究会,这是学校团委领导下的以志愿服务为主的学生社团。在社团成立的最初几年间,他带领学生们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无偿为南京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提供义教服务,一时成为南京市具有较大影响的公益活动。后来,他们又把志愿服务的焦点转向了农村和农民群体。每年暑假,总有一批大学生跟着他走进镇江、淮安、连云港等地农村,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那时候农村环境比较简陋,条件也很艰苦,我们都带着凉席和床单,晚上就睡在学校教室,还经常自己买菜,用学校的炉灶做饭。”姚兆余说,他们在农村主要给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精神关爱,除此之外,还力所能及地开展义务支农,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合作社知识,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和活动等。姚兆余说,“每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这些孩子都依依不舍,一大早就到学校送我们,希望我们下个假期还能来。”回忆起这些场景他仍然感动不已,“说明这些学生们确实做得很好,农村的孩子们也真的需要我们的关心关爱。” 这些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农村发展研究会先后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十佳学生社团”“南京农业大学明星社团”“江苏省十佳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荣誉,一批批学生在农村发展研究会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调查研究的实践家
“扑下身子”才能“看清样子”,作为省政协委员和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姚兆余熟谙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他坚持不调查不发言,不研究不议政。在课余,他不是在研究某个问题,就是奔波在去往某地开展调查的路上,在乡里田间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在姚兆余看来,想做好调查研究,找准选题是关键,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选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务实和创新。每年姚兆余都会关注中央和省里出台的重要文件,梳理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任务,结合社会热点,从中找到开展调研的发力点。“要想提案新颖不重复,就要善于分析,从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趋势,找到切入的角度。”比如2017年7月姚兆余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展开了相关调研,同年12月28日,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等九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可谓紧跟形势,同向发力。
而如何围绕选题做好调查研究,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查找文献、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都是姚兆余常用的方法,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喜欢开展实地走访,他说“多走多看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开展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中,曾发生过一件事令他深受触动。“2017年做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调研时,我们走进一家农村养老院,一位老人一看到我很激动地说‘儿子,你终于来看我了!’原来这位老人的儿子长期在外地打工,几乎没有来看过他,是好心的院长把他收留在养老院。”姚兆余说,从这位留守老人的身上,他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需求,这是机构养老或社区养老无法满足的。
参加集体调研时,姚兆余经常走在大部队的最后面,时不时地和现场群众攀谈几句,聊聊情况。“老大爷,这些体育设施您经常来用吗?”“大妈,村子里准备的这些书您爱看吗?看得懂吗?”“社区食堂的饭烧得怎么样,您天天来吃吗?”……在一句句接地气的对话中,姚兆余掌握了更多情况,听到了更多故事。正是得益于一次次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他提出的对策都是既贴合实际又有所创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骄阳似火、炎夏已至,这个暑假姚兆余又早早做了规划。除了要负责一本教材的统稿外,他已经计划针对学校社工站建设和新型农业集体经济开展调研,为接下来的参政议政做更充分的准备。胸怀为农大爱,他的履职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