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3-08-04 17:21 来源: 2023年《江苏政协》第7期

杏林涛声远 仁心护健康

——记省政协委员杨涛

 

/ 臧 楠

 

 

  一袭白大褂,一生从医路。于患者,他尽心尽责、耐心细致;于学科,他精益求精,精勤不倦;于万千百姓,他肩负委员职责,为民发声、为国献策。他就是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

医者仁心坚定求索之路

  1987年,杨涛满怀对医学的热爱考入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从此踏上了医学的漫漫求索路。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用临床实践检验医学理论知识。3年后,他带着解决更多难题的坚定决心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把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病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用6年时间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并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杨涛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受到糖尿病等代谢病困扰群体的庞大。为了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病人困扰,他前往当时糖尿病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充分吸收他们三十多年积累的1型糖尿病科研技术和经验。

  从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8年半的实验室生涯给杨涛打下了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但是杨涛绝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研究成果和模式。“医学研究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但是一定要看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比如糖尿病的治疗,由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碳水占比更高,和西方差异巨大,照搬西方模式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提起自己的医疗理念,杨涛说,“经常有人会问我治疗这个病该用什么药,我说我没法回答你,就像做衣服你穿什么衣服漂亮,穿什么衣服合适,我不量尺寸,我怎么说穿什么衣服合适,我们倡导糖尿病要进行定制化的精准治疗。”

  医者仁心,学无止境。多年的勤学不辍与坚定求索让杨涛成为代谢病尤其是糖尿病领域的专家,现为国际自身免疫糖尿病学会(IDS)胰岛自身抗体工作组(IASP)委员,国际胰腺胰岛移植学会(IPITA)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兼免疫内分泌学组组长,在基础研究专家众多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任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治病救人和科研工作之外,他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参与大学生教材编写工作,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第九版和即将出版的第十版编委。承担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段的教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以言传身教培养各级住院医生。肩上的担子更重,脚步也更为匆忙,但是杨涛坦言,漫漫从医路,既有辛苦也有欢乐,能最大程度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造福病人造福社会的实际成效,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对标一流勇攀技术高峰

  医疗技术的进步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依托。在杨涛看来,每个学科、每个医院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技术,要深挖亮点,打造招牌,勇于做优势专业领域的排头兵。“我从来都主张别人的强项,我们要紧跟学习;更要建立自己的强项,让别人跟着学习。这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既有利于维护人民健康,也有利于促进整体医疗技术进步。”

  面对快速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杨涛深感从源头做好病因评估和分型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患病类型就采用错误的降糖方式,血糖是降下来了,但是背后却加重了其他风险,治标不治本。为了帮助患者少走弯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杨涛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精准的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方法,通过遗传免疫和功能评估等特色技术,能够更精准的鉴别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单基因糖尿病,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确定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后,他们还建立了创新治疗技术,包括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技术、临床胰岛移植技术等。胰岛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能量代谢器官,就像人体的配电房,我们吃进去的所有食物产生的能量需要由胰岛分泌胰岛素进行调配。如果胰岛出现功能障碍,就会导致体重超标伴高胰岛素血症,后者长期不能得到纠正,可引发心梗、脑梗、肿瘤和糖尿病。临床胰岛移植是难度非常高的糖尿病治疗技术,为此杨涛亲自带领团队前往全世界技术最好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胰岛移植中心学习。与此同时,还和英国牛津大学擅长胰岛研究的院士团队合作,派遣学生前去深造学习,进一步掌握最前沿的胰岛实验室研究技术。

  “医学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我国想实现超‘弯道’找‘新路’,就要加大高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更多人才走出去学习,从而实现从‘临摹’到超越。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金钥匙’,持续攻克‘卡脖子’难题,才能让更多‘中国智造’惠及更多百姓。”杨涛的话语铿锵,目光里充满勇毅和执着。

真诚沟通为弱者发声

  对内分泌科医生来说,沟通是最难的一件事,也是耗时最多的工作。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理解病因、病情,从而愿意配合治疗,需要他们反复思考和调整个体化的沟通方式。

“每天从接诊第一个患者开始直到送走最后一个患者,我们既是给他们解决病痛,也是给他们科普慢病防治的知识。一遍不理解我们就解释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体力上的劳累不算什么,但是最怕患者的不理解,耽误自身的治疗进度。患者其实对专病知识并没有很专业的知识来源,作为医生一定要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从医以来,凭着真诚的沟通、真挚的理解和真心的帮助,杨涛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任和感谢。

  担任省政协委员后,杨涛在参加义诊、基层调研等活动中进一步将目光投向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弱势群体发声。他提出的《关于在校园为1型糖尿病人提供爱心帮助的建议》着眼于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学校为他们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方便他们自行打针治疗。提起这个提案的初衷,杨涛表示,“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外人的眼光其实是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学生阶段。给他们提供一个保护隐私的空间对学校、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小事,但是对患者来说,这是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我理解他们,也很高兴能够通过履行委员职责切实帮助到他们。” 

  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也始终是杨涛重点关注的对象。围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他分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公益宣传和慢病宣教改革,积极完善健康科普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规划“健康养老学制教材”的建议》,致力于推动从源头加强老年人健康知识教育,建议以更系统的规划和服务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基层医疗力量薄弱、乡镇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值得关注,医学生培养体系和基层人才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攻坚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秉持着守护健康的初心、创新进取的精神、为民发声的使命,杨涛的履职方向愈发明确,履职脚步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