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2-07-11 17:05 来源: 本站原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记省政协委员刘彤

/ 臧 楠

 

  2022121日上午,江苏大剧院礼堂座无虚席,发言台前的刘彤深吸一口气,朗声开口:“截至2020年底,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850万。‘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有所养、养必有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这篇题为《医养结合托起“最美夕阳红”》的发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养老行业摸爬滚打了12年,刘彤终于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对天下父母的爱;省政协委员的身份,也让她从更高的层面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国人孝亲文化的内核,是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道德追求。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和产业到省十四次党代会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出台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我省的养老事业日益蓬勃,而刘彤,正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

为父母办一所养老院

  “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坐落在镇江润州区一个小山头,夏日的绿阴和鸟鸣让这呈口字型排布的四栋楼房显得越发幽静。而养老院院长刘彤却是风风火火的性格,爽朗的笑声里似乎蕴含无穷的能量,像是从来不曾经历过创业十年来的风风雨雨。

  2010年,在南京担任公司高管的刘彤正值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十年辛苦换来领导的认可、同事的信赖,她正准备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却不想母亲被确诊为小脑萎缩,不到一年,父亲也病倒,家里完全乱了套。

  为了照顾父母,刘彤先后请了数个保姆,却总是遭遇高价却买不到好服务的困境。经过和家人商量,她决定将父母送进南京的养老院方便照护。然而一番打听之后,他们失望地发现,条件合适的养老院“一床难求”,排队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完全满足不了庞大的养老需求。

  在家乡为父母办一所养老院,这个念头就在此时浮现在了刘彤的脑海中。在她的设想里,这是一所能够给生病的父母提供全方位照护的养老院,是能让所有子女放心把父母交托的养老院,更是一所普通人都住得起的养老院。

  为了尽快了解养老行业的情况,她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偷师”成功经验、总结不足之处;迅速选定并承租了合适的地方并进行装修改造;又找来了帮手、拉起了队伍,“九久老年康复中心”正式成立了。

  开业那天,她满怀激动地把母亲接来养老院,然而仅仅半天,就因为养老院缺乏医疗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而不得不把母亲送回医院。打击是必然的,望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刘彤没有让自己消沉下去,“既然暂时不能实现医养结合的想法,不能让父母住进自己的养老院,那就为更多人的父母办一所服务一流的普通养老院!”

  理想固然美好,现实却总是残酷。辛苦打拼一年多,100张床位只有十几个老人入住的惨淡局面实在难以实现收支平衡,失眠与焦虑日夜困扰着她。太多人劝她降低服务标准、节约成本,可她都坚定回绝了。资金不足就卖掉自己的房产填补亏空;人员流失就自己顶上担任临时护工,她一路摸黑向前,时刻提醒自己初心不能忘。

  这样的坚持也最终给予她相应的回报。运营两年后,“九久”凭借良好的口碑逐渐走上正轨,原有的规模已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刘彤又开始了她的“二次创业”——把养老院搬迁到“鸿雁山庄”,并将床位扩大到400张。同时做好配套医疗硬件,为医养结合做足准备。

  资金仍然是一个最大的难题。“搬迁之后,曾经有不少人主动联系我要来投资,但是在了解了投资回报率之后,都迅速退却了。说到底,养老行业是需要大情怀的地方。”没有资本介入,刘彤依靠自己的积蓄和贷款,摸索了一套滚动式发展的模式,即在保障正常运营的基础上,慢慢积累资金,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升级改造,这样小步迭代多年,终于把“九久”做成行业标杆。

  2017年,刘彤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被推荐为镇江市政协常委,2018年又被推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多年付出终于得到认可,喜悦之外刘彤感到的是更大的责任,是为促进民生改善尽一份力的使命。在自己热爱的养老事业上,刘彤的目光更远,也将更加步履铿锵。

感受爱、传递爱、奉献爱

  “九久”的入门处,“感受爱、传递爱、奉献爱”九个字分外醒目,这是刘彤对自己以及养老院上下的共同要求。

  “九久”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鲜明感受到这一点。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老人们或坐或卧,每一张脸上都是宁静又舒展的模样。每个房间的专属护工随时满足老人的需求,24小时的陪伴让他们亲密如同家人。

  刘彤的到来总是会引起老人和护工的一致欢迎。显然,他们都很愿意亲近这个美丽又温柔的院长。刘彤和他们的对话也处处透露出熟悉与了解。

  “婆婆,儿子孙子在国外不要怕,有我们照顾您呢。”“现在不怕了,有你有你。”入住数年的百岁老人笑容满面,口齿清晰,优雅又从容。

  “您最近眼睛还好吗?”“眼睛好的,都看得到。你是我最后的大姑娘呀。”老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对刘彤最大的鼓励,而彼此信赖、积极向上的团队更是她值得骄傲的资本。

  “刘总好!”中气十足的声音来自每一个护工,他们身穿统一的工作服,腰杆笔直,画着淡妆,完全看不出五六十岁的年纪。

  楼梯口的一个房间门上挂着一面卫生流动红旗、一个“护理小能手”标志牌,护工小周正耐心细致地给老人整理床铺。门口的两项荣誉既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她在本周的评比中获得优秀,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今年是她经同村人介绍来这里的第5年,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了困难的家庭状况,还在这里改变了自己,付出爱、收获爱。像她这样的基层护工“九久”有80余位,他们大多来自周边农村的贫困家庭,有六成左右已经在九久工作超过一年,这在护工难招又难留的养老行业是极为少见的。如今,一批90后也作为刘彤的重点培养对象,逐渐成为“九久”的管理人才和后备力量。

  “养老院总是要求护工对待老人要有爱心,但是爱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让他们先感受到爱,了解爱,他们才能把这份爱传递给老人。我能做的,不仅是给护工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更要给他们尊重和认同,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设立流动红旗、组织技能评比、明确职业晋升路径、设立“护工节”、邀请护工家属一起观看节目、鼓励优秀员工上台发言、定期开会向全体员工汇报养老院经营状况……这些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进了职业认同,也让他们真正和“九久”融为一体。   

  每年走访慰问护工家庭是刘彤立下的一项制度,为的是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伸出援手。也正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了更多贫困人口的养老难题。失独老人、患病老人、残疾老人,他们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刘彤的心。拿出低价床位、提供护工就业岗位、向全市养老院发出倡议共同行动,“九久”的帮扶举措给他们带来温暖,更带来希望。

关于医养结合的上下求索

  因为缺乏医疗资源,母亲最终没能住上自己为她开办的养老院,这是刘彤心中最大的遗憾;而随着“九久”的发展壮大,她更加坚定了要走“医养结合”之路的想法。当初,为了实现医疗资源接入养老院,刘彤与多家医疗机构展开过漫长的商谈,然而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而来,最后失望而归。尽管困难重重,刘彤却从未停止她对医养结合的关注与思考。

  2015年初,在镇江市相关部门的牵线和推动下,“九久”与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牵手,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养结合体。专业医护人员入驻养老院为大家提供查房、诊断、体检、康复训练等服务,老人的安全感更足、身体更健康、笑容也更多了,这些都让刘彤长舒了一口气。而这项合作达成背后的艰难历程和其间经历的一波三折,回想起来仍让刘彤感叹不已。

  “黎明和我们合作已经有7年了,中间经历过撤出、回归、半撤出却至今没有放弃,同样是为了一份心系养老行业的情怀。但是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归根结底还是存在政策上的堵点没有打通。”

  刘彤所谓的政策上的堵点,是指在养老院进行的医疗诊断不纳入医保,医院无法享受财政补贴,却要承担相关医护人员的成本,长此以往难以坚持。“稳定的医疗服务需要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这样才能避免老百姓因为医疗资源的接入而增加养老负担。”

  让普通人都能住得起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是刘彤一直以来的追求。这不仅因为她是养老院院长,更是由她政协委员的身份决定的。养老关乎国计民生,普惠型养老机构主要照顾刚需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是当前急需大力扶持和发展的。

  “组建专业的医养结合队伍,以大型养老机构为驻点,通过巡诊的方式兼顾小型养老机构,辐射带动所在区所有养老院共同实现医养结合。”

  “打开养老机构的大门,通过政府向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团队购买服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提质增效。”

   ……

  谈起自己对医养结合的想法,刘彤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从整体定位到具体方案、从需要协调的关系到团队的培养建设,从可能存在的问题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她把从业12年遇到的困难、走过的弯路、交过的学费、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只为了养老事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更多老人能够在环境优美、医疗便捷的平价养老院安享晚年。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而刘彤说:“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奉献给社会,把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化为建议对策,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真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对养老事业的探索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