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读书 / 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读书 / 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5-08-14 16:19

李荣锦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马庄村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强调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和村班子建设问题,要求总结好马庄经验,这既是总书记对马庄村的关心厚爱,也是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马庄经验不是一日之功,它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马庄村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从一个苏北贫困落后村一步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历程,为我们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带来诸多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有机统一。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把农村党组织建成团结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画好干群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的“同心圆”,这样无论是抓稳定还是抓发展,都会有力量、有后劲。马庄村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最根本一条就是有个好班子,能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干成事。村党委始终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经济建设和乡村治理,创新实施党建工作法,把支部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坚持每月召开村民会议,每月1日组织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民主理财”等活动,让村民明白村里大事要事,积极参与议事协商,实现“群众的事情大家说,村庄的发展大家商”。实行党员联系户、党员干部积分制等治理形式,以群众评价为主要依据,每年评选表彰“十佳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让民心齐民风正,听党话跟党走。马庄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党建统全局,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扶持村级发展,完善“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头人,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努力把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丰富村民自治有效形式,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保护等工作,让农民“说事、议事、主事”,再也不要出现那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真正形成“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善治局面。

  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有机统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在马庄村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马庄村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成立马庄农民乐团,用文化活动把村民“拢”起来,建成村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常态化举办周末舞会、夏季乘凉晚会、冬季农民运动会等活动,村民出门就有场地,人人都能登上舞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既陶冶了农民情操、和谐了邻里关系,也创造了文化、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催生出闯市场、兴产业的一批发展能人,形成了“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益”的马庄精神,成为推动马庄欣欣向荣、走在前列的不竭精神动力。发展香包产业,成立香包合作社,建设“香包文化大院”,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把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成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典范。这些经验做法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举时代之旗、扬文化之帆、建精神家园,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让乡村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得益彰,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马庄村也曾因煤炭开采带来一时繁荣,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面对天灰、地陷、水黑的生态环境,马庄村从本世纪初坚决关停小煤矿,抢抓潘安湖生态修复契机,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手工业、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实现由“黑”到“白”,再由“白”到“绿”的产业转型,昔日的资源枯竭村涅槃升级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文化旅游“网红村”,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马庄的绿色蝶变,为乡村振兴特别是资源枯竭型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农业是生态产业,本身就有生态涵养的功能,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去、该治理的治理到位,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江苏土地开发强度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一些地方地力透支、耕地退化、面源污染还较重,必须下决心强化耕地、林地、渔业水域、湿地等用途管控,扎实推进轮作休耕,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绿色成为农业的鲜明底色,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