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马庄村是一个在采煤塌陷地上发展崛起的苏北小村,几十年来,村党组织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熏陶人、引导人、鼓舞人,农民乐团声名远扬,文化阵地功能完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成为经济、生态、文化全面发展的全国知名乡村,成为文化兴村的典范,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坚守乡村文化阵地,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马庄村积极挖掘丰富的乡土文化,开展以民俗风情、民间技艺、音乐舞蹈等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把乡村文化融入村民生产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后建成神农广场、文化礼堂、民俗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为村民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提供舞台;建设村图书馆、农家书屋、香包驿站等功能区,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人人热爱文化、投身文化的氛围,充分展现了马庄乡土文化活动群众拥护、全民参与的特点。新时期,我们要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建设好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和乡土文化阵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马庄村充分认识到马庄最大的特色是文化,最大的潜力是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苏北农村第一个铜管乐队从田间地头走上了央视春晚、甚至走出国门,民俗表演队、百人锣鼓队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打响了马庄文化兴村品牌;挖掘以“马庄香包”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建设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香包文化大院,延伸香包产业链条,小香包“绣”出乡村致富路;依托潘安湖生态景区的优势和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民宿、民俗表演、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等多元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我们要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在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把乡土风情、非遗文化与乡村文旅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使群众“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步入快车道。
凝聚乡土文化人才,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文化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引导、示范的重要作用。马庄村始终注重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党员群众、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专业社团师资力量提升农民乐团专业水平,打造马庄的特色文化名片;创办非遗传承、乡村工匠、技艺名师传习所等工作室,培养香包技艺传承人才,使他们成为传承传统技艺、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注重培养直播人才队伍,让更多村民触网当“创客”,让更多新农人成为“网红”;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我们要持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培育质效,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文化传承能力的“领头雁”“主力军”“先锋队”,引导他们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发挥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系徐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徐州市委员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