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读书 / 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读书 / 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2-05-19 19:02

孙红旗 

  我就居住在淮海战役发生地徐州这个英雄的城市,我家背后的“靠山”即是凤凰山,在凤凰山的东坡上,伫立着淮海战役的丰碑——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字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生活在这块英雄抛洒热血的土地上,我曾无数次前往烈士陵园凭吊先烈英灵,至少每年的清明节,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我都要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在淮塔前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之情和敬仰之意。我也每每带领国内外朋友和客人拜谒淮塔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更多的时候,是我自己在淮海烈士陵园,沿着林间小路,探寻先烈的足迹,重温那段决定中国之命运和前途的大决战历史,思索淮海战役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为什么能够彪炳千秋,锤炼出不朽的“淮海战役精神”。 

  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水浒传》中的这两句民谣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时间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上的这场国共对决注定让徐州历史上所有的战争故事都成为过眼烟云。这场60万共产党军队对80万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歼敌55万而告终,创造了历史奇迹,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当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军事学院,还有俄罗斯等大国,都把淮海战役作为世界战史课程的经典战例来讲解,尽管研究多年,有的似乎得出了一知半解的结论,有的甚至至今仍不得其解,不得不专门邀请中国军事专家去给他们揭示其中的“秘诀”。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改陈后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向世人公开了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全部答案,那就是展馆入口处那五个光芒四射的大字:“人民的胜利”! 

  这其实是毛泽东早就下过的定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曾问毛泽东:“你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毛泽东只说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基于毛泽东一贯的历史观,他把革命战争的胜利定义为“人民的胜利”,可以说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淮海战役精神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其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遵循,也是灵魂所在。 

  如何理解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我觉得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一方面,人民解放军打淮海战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利益而战,无往而不胜。 

  淮海战役正是为了人民利益而举行的战役,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义之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民心,说到底是因为她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大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是党的包括群众动员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淮海战役蕴含的依靠群众的精神,表现为坚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唯物主义史观,坚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利益至上。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民解放军从思想上解决了“我是谁,为了谁”的深层次问题。这个思想认识的根本问题解决了,解放军就是穿着军装的人民,而人民时刻准备着成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军不像被抓去当兵的国民党士兵,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何而战,所以尽管他们有着最新式的美军装备,但他们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战争动力。战场上有不少国民党士兵“现场投诚”,旋即调转枪口,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也是因为他们发现其实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父老乡亲,为和他们一样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而战斗,这样的动力是一种“永动力”。 

  正是因为心中想着人民,认识到自己是在为人民利益而战,所以才能够涌现出无数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12万余人,3万多中华儿女、49位团级以上干部献身疆场,是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战役。英模人物不胜枚举,英雄事迹感天动地。 

  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就有了责任感,就有了义无反顾的无尽动力。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这样一群人铸造的:广大党员干部和指战员,胸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不顾个人得失,敢于立军令状,敢于承担责任,不怕流血牺牲,坚决完成任务。 

  围歼黄维兵团的大王庄战斗中,华野七纵、中野六纵指战员并肩作战,以“要活就活在一起,要死就死在一块,为人民服务,牺牲是光荣的”之大无畏精神,浴血两昼夜,最终取得胜利。 

  在通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台阶上,徐州人民用松柏栽种出来八个大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正是淮海战役精神的写照,淮海战役精神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淮海战役纪念塔碑文这样描述解放军:“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打硬仗,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前赴后继,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在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战士冲锋在前,同时,在后方,解放区进行的彻底的土地改革,解决了广大农民的生存问题,战争中,一面打仗,一面建设,“耕战互助”等方针,在战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另一方面,淮海战役的胜利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一般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认识到解放军是在为了后方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流血牺牲,他们自觉、自发、自为地主动参与到这场人民战争中,全心全意支援前线,与前线的解放军官兵团结协作,共同作战,最终赢得压倒性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还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大力支前努力的结果。淮海精神闪烁着心系人民,依靠群众的民本精神的光芒。人民群众是淮海精神的社会基础,也是淮海精神的创造者。 

  毫无疑问,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支前区域最广、动用民力物力最多的战役。毫无疑问,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滚滚向前的支前力量凝聚成的强大的精神洪流,有力地保证了淮海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原、华东、华北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军作战,出动民工约543万人,担架20万付,牲畜767000头,船只8500只,前方使用粮食43400万斤,各行政区筹运粮食96000万斤。 

  在大约35万平方公里、近亿人口的地区,“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 

  所以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大家在讨论淮海战役精神的过程中,都曾引用过一个非常感人的例子:胶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带了一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刻上地名。于是最后小竹竿上就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地名——山东、安徽、江苏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总计2500公里的路程。这根小小的竹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生动见证。这根小小的竹竿,也就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标杆! 

  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指出:“凡此巨大战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与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的结果,特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慰问。” 这里强调的是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淮海大地9000万军民的精诚团结,就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 

  结  语 

  自进入第5专题以来,委员们对“淮海战役精神”讨论得非常热烈,让我感受到我们开启了一场精神上的“淮海战役”。大家的认识都很到位,我从中也汲取了很多的正能量。 

  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内在逻辑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本着全心全意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前线奋勇作战;后方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支援前线,为强大后援。“兵民乃胜利之本”,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在徐州老城区市中心,有一座“双拥碑”雕塑——徐州已经连续9年获得“双拥城”荣誉称号,相信一定能迎来“10连冠”。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总书记深情感言:“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作者系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巴基斯坦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敬文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