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发布日期:2009-02-23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从民谣看家乡公路三十年变化

 

包振华

 

       我的家乡在苏北水乡,河汊密布,沟渠众多,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那里虽然有着一派幽僻恬静的秀丽景色,但过去交通闭塞,人们一直饱受出行不便之苦。三十年来,家乡流传着许多关于路的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人民日益改善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

       “遍地都是宝,没路全是草。”“年年五谷丰登,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是那时家乡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家乡的自然资源丰饶,是生产优质稻米的好地方,万顷湖荡,鱼虾鲜蹦活跳,成片藕田,一眼望不到边际,由于运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百姓叫苦不迭。

       “想要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水乡的农民认识到交通阻碍了生产致富,于是,修路成了乡亲们最迫切的事情。不过那个年代,农村修路谈何容易。最后还是一家一点集资,才修成了一条简易的土公路,其实也称不上公路。

       “夏天路翻浆,冬天雪阻挡;晴天尘土扬,雨后泥泞汤。”“乡村土路,晴通雨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修成的公路虽然路况差,但乡亲们心底里还是兴奋了好一阵子,毕竟水乡有了一条通向外面的路了。

       时间长了,加之缺少管护,这条土公路实在难行。“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中跳,心在肚里跳。”“波浪式的公路,摇摆式的汽车,喊头晕的旅客。”人们这样形容村里的公路,一点儿也不夸张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县里对这条土公路进行改造,修建了砂石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能行车了。这时候,大家想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条宽阔通畅的好公路。

       “公路大会战,想民之所想,修筑致富路,共同奔小康。”“说村道,赞村道,村道是条致富道,方便出行又快捷,调整结构促发展,农民口袋鼓起来。”水乡农民的头脑逐步有了市场意识,家家户户养鱼养蟹,每到收获季节,这里的鱼蟹虾等水产品装上车,一天时间就能运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乡亲们的口袋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水乡的经济日益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建设。柏油路、水泥路,家乡逐渐修建了高等级公路。这里的省道、国道穿境而过,路面越来越宽,路况也越来越好。

       “乡乡通,道路通,经济兴。”“门前招个手,汽车到省城,做好生意往回走,省城就在家门口。”走在致富路上,乡亲们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农产品运到大都市的时间越来越短,半夜上车,早晨就能到达,赶到城里卖个早市。

       “要致富,先修路;想大富,修大路。”进入新世纪,水乡老百姓以前想也不敢想的高速公路修成了,高速全省联网,真正是四通八达。人们夸赞说:“宁盐高速穿境过,国道通达出行便,发展经济大动脉。”“千里都市一日还,行车舒适又安全。”“乡村路,国道路,高速路,路路四通八达;发展路,致富路,小康路,路路都是和谐路。”

       前年,家乡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计划,不需要农民拿一分钱,将乡村公路全部修建成水泥路,提前三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走路不湿鞋,汽车开进来,新村靓起来。”乡亲们对“村村通”的喜悦溢于言表。

       公路民谣,其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佐证,家乡的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见证了江苏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记录着家乡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水乡百姓的生活一定会像延伸的高速路一样不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