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之江。“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7月18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二十六次主席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专题协商,12位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共绘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新画卷。
农业现代化向“新”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特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省正向“新”而行,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冯泉发现,我省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如何将实验室技术全面产业化,广泛落实到田间地头,切实推动智慧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农业战线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基地布局,重视新农人培育,切实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转型,营造智慧农业发展良好生态。”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孙丽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省内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相关协会加强对接合作,针对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联动推进农机先进设备更新升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刘耀武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要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后期管护,精准滴灌施策,促进动态平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围绕促进多元化食物供给,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高健认为,我省可进一步利用好约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3.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牧场,将智慧海洋牧场建设纳入省级重点工程,探索光伏、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加渔业的新模式,囤实“蓝色粮仓”。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农人,金扁担,种地不是旧模样。2023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对于助力乡村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常本春建议,实施灵活的庭院经济土地供给政策,建立完善的乡村庭院经济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庭院经济的产业数字化平台,为庭院经济插上数字化翅膀,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小秸秆蕴含大生态,蕴藏大资源,蕴蓄大产业。民进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深入调研后建议,秸秆就近就地生态化、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坚持推广犁耕深翻、堆腐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支持种养结合的农牧配套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秸秆利用产品,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让乡村添绿农民增收。
“凝聚民企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副主席胡明表示,要加强统筹谋划,创新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有收益、村民有受益、企业有效益的共建共赢模式,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扬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扬关注到,我省有近600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联农带农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建议,健全联农带农主体培育机制,确保多方联、带得广;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多元联、带得稳;完善支持联农带农政策体系,确保联得久、收益好,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让和美乡村迸发无限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奚爱国建议,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机制,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人才建设,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班子,着力提升村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和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工作本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治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在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郑丽敏看来,建设和美乡村不能忽视传统村落保护。“要通过规划提标,增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底色;活态利用特色资源,增强自身发展保护的亮色;完善多层次保障治理机制,赋能长期性发展的基色,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合理利用转变,持续传递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
苏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林荣表示,苏州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创造性提出“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打造一批“诗意水乡、最美江南”样板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建议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凝聚多方合力,推动乡村融合发展;突出点面结合,推动乡村各美其美;深化机制改革,提升乡村建管效能;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乡村塑形铸魂,全面彰显苏式乡土文化独特韵味。
“积极推动‘千万工程’经验转化,2023年宿迁新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绿美村庄22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宿迁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冯岩结合实践建议,突出文明涵养,高标准推动乡村社会治理。“要坚持‘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协同发力,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持续强化法治建设,不断拓展治理能效,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