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连云港市政协理论研究会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迭代升级,“千万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创新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统筹协调、齐心合力开展
强化统筹推进。严格落实“市县主责、镇街主推、村级主抓、农民主体”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生活垃圾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省市县联动督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相关督查检查计划,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提高此项工作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市县予以表扬并激励。健全完善末位约谈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市县采取约谈提醒等措施,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健全参与机制。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者和受益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意愿、汇聚智慧,让他们充分参与环境整治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把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秀美庭院、发布环境卫生红黑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借鉴日常打卡学习、随手拍等常态积分方法,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让共治共享理念深深根植心中。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头雁”队伍,精准选配优秀干部担任经济薄弱村“两委”正职,深化“定制村干”“乡村振兴专干”等做法,引导高学历人才资源下沉,为村级党组织注入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新鲜血液。鼓励市(县、区)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村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推荐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特别优秀的纳入县镇两级培养计划,打造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的乡村人才队伍。
二、科学规划,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向明确、富有苏北特色
重塑“形”,彰显特色风貌。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挖掘村庄特色风貌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提出在整体布局、建筑风貌、景观节点、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要素,在不突破约束性指标和管控底线的前提下,探索村庄规划动态维护机制,为产业布局发展、建设用地利用、村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规划保障。
强铸“魂”,留住文化乡愁。规划上做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对现有条件合理利用,发挥各地历史地理优势,让古建筑更有生命力、焕发新活力。充分考虑依托各地发展现状、自然风貌、历史人文等资源禀赋,深挖提炼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主题,真正做到一村一亮点、一村一特色。重视提升建设品质和品位,延续历史文脉,避免大拆大建,以最少、最经济的人工干预取得更好建设成效。
严守“尺”,落实刚性规划。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整体规划的行为,保证规划约束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规划任务有效落实。
三、突出重点,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补齐短板弱项、示范明显
推动“小厕所”改出“大民生”。坚持整村推进,全面消除旱厕,鼓励引导新建(整改)户厕进院入室。积极探索户厕改造新模式,试验农户自改、政府验收奖补和村集体组织施工、农户自愿主动监督模式,不断提高群众改厕满意度。加强对已改户厕管护,优化农村公厕布局。探索农村户厕常态化维护机制,市场化运营和基本服务保障相结合,保证农村户厕运行正常。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梳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等方面的不足,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定期对“一部”“四沿”“五旁”积存垃圾进行清理整治,长效保持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学习“千万工程”浙江的成功经验,在苏北农村尽快推行垃圾分类,采用机器堆肥、太阳能堆肥、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运营模式,就地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
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集中或分散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路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粪污处理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强化水体公共空间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河道、骨干河道、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疏通乡村水系。摸清苏北农村黑臭水体底数,建立治理台账,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
四、保障资金,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保障有力、社会效益明显
财政投入“保底化”。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划拨相应维护经费,市、县根据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及优先级,对所需资金进行科学测算,将其纳入基层财政预算,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资金的需求。
政策叠加“最大化”。统筹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水利、住建、文广旅等部门政策资源,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逐步完善村内巷道、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政策集聚效应,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抓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片区建设利好政策,发挥省级奖补政策杠杆作用,加快补齐设施设备短板弱项。
社会投入“多元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广农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盘活利用乡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等资源。梳理涉及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试点等资金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示范村庄。鼓励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申报EOD项目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引导社会资金、市场主体参与相关项目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
长效管护“一体化”。整合行业部门人居环境管护资金,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户厕管护、河道管护、公路养护、绿化管护等“多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管护服务模式,设立科学长效管护标准和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专业化水平。落实管护清单公示制度,积极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与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做到建好管好、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