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发布日期:2023-11-22 14:05

  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全社会厚植“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才能和创造热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打磨精湛技艺、勇攀技能高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贡献力量,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进程成为滋养工匠精神的最佳沃土,成为亿万劳动者匠心圆梦的精彩舞台。

  工匠,亦称匠人,在中国古代是指拥有高超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对产品生产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坚持和追求,蕴含着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等可贵品质。在全社会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培育精益求精、新益求新的工匠品格,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工匠精神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存在。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改变“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的现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发扬工匠精神,坚持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把生产高精尖产品和提供精细化服务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有人认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可以降低对工匠的需求。其实,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技术的突破、算法的创新和大数据的应用,而且是不断迭代的过程,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的数字工匠作为人才支撑,更加需要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用户提供高效、准确、便捷的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快培育和孵化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更离不开一大批大国工匠和创新人才殚精竭虑的谋划、持之以恒的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因此,工匠精神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动力。

  工匠精神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是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过程。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奋斗,充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享权利与奋斗义务的辩证关系。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富裕”是要“做大做好蛋糕”,不断积累财富;“共同”是要“切好分好蛋糕”,共享发展成果。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共享为归宿和以共建为路径的统一,依靠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团结奋斗、共创伟业,把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这样,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我们既要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满足衣食住行高品质生活需求;又要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基于现代工业的基础是革命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敬业精神缺失是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着力培育和弘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基于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文明创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社会结晶。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的长期奋斗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传统工匠精神由器物、建筑、纺织品、工艺等物态文化所体现,包含着“尚巧达善”的追求、“知行合一”的理念、“德艺兼修”的境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的内核是独具匠心的创新创造,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所在和本质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这个“根”和“魂”,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发展就没有了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定文化自信,庚续历史文脉,推动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的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工匠精神。匠心聚,百业兴。秉持工匠精神,人人创新创优,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可以汇聚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磅礴力量。

  以执着专注的敬业精神勤奋劳动。“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执着专注,是工匠最显著的行为特征。执着专注的动力是热爱。《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坚持职业理想、坚守职业信念、热爱并敬畏本职工作,才能心无旁骛、矢志不渝,专注聚焦、持之以恒,保持干事创业的定力和韧劲。一时兴起,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执着专注的要义是勤奋。无论是学业还是职业,都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有得心应手的技能、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出神入化的技巧,均来源于毕生专攻一技的勤奋。勤奋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的黄大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推广、书写了“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袁隆平,在火炸药领域耕耘60余载、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的王泽山……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奉献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一生磨一剑”的执着、勤奋和坚韧。

  以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练好内功。精益求精,是工匠最可贵的职业操守。追求完美是精益求精的特质。在生产实践中,工匠们信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产品质量、性能上下硬功夫、苦功夫、实功夫,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把事情做得极致精准,让产品和项目趋于完美。道技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境界。在精进技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工匠们把技术当艺术、把产品当作品,逐渐达到心手合一、心物相通的境界,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智慧才艺融入到作品、产品的制作之中,赋予作品、产品以超凡的美感和灵动的气质,自我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雄厚的专业技术技能是精益求精的基础。“学如不及,恐犹失之”。善于学习、苦练内功,是提高专业技能、成为行家里手的关键。只有始终保持“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求知精神,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穿荆度棘”中磨砺自己的本领和技巧,才能练就“独当一面”、“胜人一筹”的硬功夫,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以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塑造品牌。一丝不苟,是工匠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时的懈怠、小小的疏忽,有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细节决定成败,作风成就不朽。“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注重细节、严谨细致,是终成大器的重要前提。一丝不苟是一种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把责任看得重于泰山,才能在本职岗位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投入整个身心,不放过任何细节,将风险降到最低、效益做到最大、质量达到最好。一丝不苟也是塑造品牌的现实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使优秀民族品牌不断涌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将一丝不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毫厘不爽的匠心铸就精品、塑造品牌,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金色名片。

  以追求卓越的创新实践建功立业。追求卓越,是工匠最鲜明的精神品格。所谓卓越,就是卓尔不凡、出类拔萃。“独门绝技”、“行业绝活”的高手,尽管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不甘平庸、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善于创新是其共同的品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已形成历史交汇,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此,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全社会厚植“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才能和创造热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打磨精湛技艺、勇攀技能高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贡献力量,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进程成为滋养工匠精神的最佳沃土,成为亿万劳动者匠心圆梦的精彩舞台。

  (作者朱步楼,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