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发布日期:2023-01-12 14:59

  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这些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都要求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部署。报告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协商民主,要“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这些重要论述,既阐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研究“委员联系界别群众”问题,首先要对“界别群众”作出界定,这也是回答关于“界别群众是谁”“界别群众在哪儿”“怎样联系界别群众”等热点问题的关键。

  界别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指政协委员所联系、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以及能够团结、带动和影响的其他群众。早在1950年,周恩来同志就指出:统战工作是以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对象的,但应该知道,我们所以承认这些人物,是因为他们有群众。我们所以要做他们的工作,也是要经过这些人物去教育其群众。这里的“其群众”,是和“界别群众”类似的表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比喻,生动阐明了代表人士和其所代表的群众的关系。在做这部分群众的工作时,统战成员和政协委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界别群众还是一个动态概念。每位政协委员都兼具多重身份,在政协是委员,在界别群众中是代表,不少在单位是领导或骨干、在本领域是专家。成为委员后,应当围绕更好发挥委员的代表性作用,去巩固其与特定群众的联系,在做好这部分群众工作的同时,影响带动更多的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成为委员后,尽管在政协有了“界别”的身份,但不能失去与原来所联系群众的联系,加强同现在“所在界别的群众”的联系也不能代替原来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界别群众是一个总体概念,而不仅仅是依照界别对其进行简单划分或取舍。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要明确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职责任务,主要是:一要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挥委员对界别群众的影响力;二要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情形,还要做好耐心说服、解疑释惑工作;三要了解分析界别群众的思想状况,为政协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四要协助党和政府,立足本职岗位为群众办实事。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要认真总结各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近年来,各地政协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同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服务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在倾听民生、汇聚民智、阐释政策、传播共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初步统计,有1/3的省级政协制定了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或联系群众工作的专项制度文件,明确相关要求。全国政协领导同志说,本届全国政协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个政协工作来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仍是短板,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平台抓手。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政协委员运用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委员接待日和委员民情互动等经常性工作机制,了解界别群众思想状态,反映诉求,排忧解难,团结界别群众跟党走。

  二是通过委员讲堂等宣讲活动,推动广大政协委员深入阐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三是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发挥好互联网新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实现思想引领和凝聚共识常态化、在线化、移动化,支持政协委员在履职工作和关键时刻亮明身份、主动发声,传播共识、凝聚人心。

  四是不断深化委员读书活动,扩大外溢效应。继续办好全国政协创建的委员平台,办好“政协书院”这所大学校,带动和影响更多界别群众一起读书,以“书香政协”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五是依托基层协商平台,在协商中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各级政协委员下沉到一线,走进乡村、走进社区,直接与群众面对面,通过发挥会协商、善议政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协协商和基层民主决策、村务协商、“一事一议”等有机融合。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责任,更需要担当。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示委员新的风采。

  (作者刘佳义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