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紧密相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纵向上将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如建立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小康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将中国共产党宏大的战略目标与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完美结合,变成日渐清晰而又可以逐步实现的梦想。
中国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梦想和动态的发展目标组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从纵向上将社会主义目标分解为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生动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大众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梦变得越来越清晰、离中国老百姓不再遥远。
一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阶段性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P.2)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它体现了中国梦的四个方面内涵:“民族独立梦”、“人民自由解放梦”、“国家繁荣富强梦”、“人民共同富裕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只能逐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将两大历史任务分解为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和梦想,并象一颗颗珍珠一样将其串联起来。从大的历史阶段看,中国共产党将其奋斗目标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个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战略目标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要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党的最低纲领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就是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2](pp.1055-1059)在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庄严宣布要为建设一个富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p.439)这就是“强国梦”或“现代化之梦”,不过,这时的“四个现代化”显然还只是经济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范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阶段历史任务的完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后还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为实现第二个历史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这是个人、集体、国家三位一体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只能分阶段实现。“小康梦”是邓小平最先提出来的。1979年,邓小平对日本客人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P.237)邓小平用最通俗、亲切的语言把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老百姓的梦想做了最佳的结合。邓小平、江泽民还先后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6](p.251)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7](p.16)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P.4)这其中包括两个“百年目标”。上述第二步目标后来被党的十六大概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8]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胡锦涛还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任务具体分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两个“现代化”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综合“三步走”目标和两个“百年目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包括:1990年的目标是人民的生活达到温饱水平、2000年的目标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的目标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20年前后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50年前后的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三大历史任务”之后,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4]在谋求中国自身发展中谋求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总之,由于2000年、2010年的阶段性目标均已完成,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和任务。不过,对于中国普通的老百姓而言,这些战略目标和口号依然显得宏大。
二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凝练为不同层次的中国梦,将中国梦照进现实。
如何让中国共产党宏大的战略目标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解决了这个问题。2012年11月,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9]习近平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目标凝聚成三个层次不同的梦想。他用一种朴素生动、通俗亲和的方式道出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期盼和心声。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对党的宏伟目标的通俗化表述,它将“宏大叙事”和“个人生活”完美对接了起来。中国梦让党的战略目标变得如此清晰具体,实实在在,让人民感受得到。
(一)中国梦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具体化为全面的“小康梦”
如何让中国梦不再抽象,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贴得更近?党的十八大上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经济建设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治建设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建设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这里最关键的是首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不只是强调经济总量指标,而是更强调人民生活指标和收入指标,这彰显出今后执政党将更加注重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在社会建设目标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4]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就落实为老百姓的“求学梦”、“就业梦”、“安居梦”、“社会保障梦”等具体的梦想。
(二)中国梦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百年目标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强国梦”
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认识是逐步清晰和全面的。毛泽东时代的“强国梦”更多是从经济、军事角度讲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历次党代会先后提出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增加了社会“和谐”的目标,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不再是实现单纯的“经济现代化”,而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即追求的是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五大目标的协调。相应的,习近平提出的“强国梦”也具体化为“富强中国梦”、“民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等五个方面。总之,“强国梦”追求的不只是物质生活之丰富,而且追求精神生活之丰富;既追求“政治文明”的实现,又追求“生态文明”的实现。
(三)中国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层次——“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综合体现
中国梦的最高层次当然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在现阶段,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国家、人民两个层面进一步丰富凝练为“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位一体的梦想。2013年3月,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一部交织着辉煌和苦难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是恢复历史盛世的辉煌,而且要超越历史上任何盛世(如,“让全体中国人民都幸福”这一条就是历史上任何所谓的“盛世”都做不到的),让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不仅造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族人民。上述三个层次梦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国家的繁荣富强并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最终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目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2]将来到了21世纪中叶,即使实现了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完成了祖国完全统一等目标,也不能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实现了。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努力,让全国人民达到富裕水平、实现全面现代化等目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和先进民族行列,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这才能说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四)中国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最终落实在为人民造福上,使这种目标和梦想更有生命力、根基、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人民幸福”梦是指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加和谐、更加安全、更有尊严的生活,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它包括十八大报告所说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梦、“人的全面发展”梦两个层次。中国老百姓追求和向往的首先是共同富裕,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3]“人民幸福梦”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胡锦涛所说:“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14](p.107)中国梦就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1]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个人梦想汇聚而成,最终要落实在每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上面。
中国梦,从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处于逐步实现进程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清晰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就开启了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 多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梦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可以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将每个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成为凝聚13亿中国人民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9]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10]李长春.推动学习<江泽民文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J].求是,2007,(6).
[1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中国梦 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N].解放日报,2012-11-30.
[1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16.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王春玺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学术带头人。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和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