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活动
发布日期:2018-01-30 13:41 来源: 本站原创
     129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进组、文艺组、社会科学组、新闻出版界、民族宗教组的委员,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江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朱晓进、周继业出席会议,朱晓进主持会议。

谢士灵、杨世华、陈彬、刘锋、钱振明、杜小甦、闵学勤、姚建萍、秋爽、姚兆余、丁志春、刘晓、葛庆文、徐圭逊、杨明等15名委员先后发言。

谢士灵委员江苏运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就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文化本身就是高质量的GDP,一个城市无论建设的怎样美丽,若无丰厚文化底蕴充盈饱满其内质,也仅是没有灵魂的一具躯壳。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可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衰。因为文化使同一个民族的生民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凝聚力量,携手同行。因此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灵魂家园。

    我们的文化要繁荣兴盛,必须切实奉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中国后世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哲学家,有学者称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单一文化基因传承下,让人们只能有一种世界观,其实伏羲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可惜没有好好去辨识她。在习主席倡导要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地检讨一下,这些年我们究竟丧失了多少文化基因。

    江苏历来有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之谓。我认为其中徐州的两汉文化最值得着力挖掘。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对徐州两汉文化的发掘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发掘成效与这座城市的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历史文化的价值展现和效用发挥等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与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文化含量远远不相匹配。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强力支持徐州中心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两汉文化充分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弘扬的政策和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研究机构来着力打造和推动。

    二、充分利用江苏高校资源丰富优势,遴选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广发“英雄帖”,聘请全世界的著名汉文化学家,来共同参与徐州两汉文化的挖掘弘扬工作。

    三、出台政策,加强对徐州已知和未知的两汉文化遗址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发掘工作,诸如对刘向墓、范增墓、张良桥等著名文化遗址和文献进行修复整理等。

    四、充分发挥现代各类媒体资源,做好对两汉文化挖掘及其成果展示和转化工作的系列推荐宣传活动。

    五、由省政府直接聘请专家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在国内外至少在华人社会中可以口口相传的价值。最终研究成果的目标就是要转化成世界各地人们都可以普遍接受认同的人类文化,以实践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目标。

六、将该项工作与徐州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工程中的文化建设契合起来落实,从而为和谐农村建设,乡村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为习主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提供最佳的文化软实力保证。

杨世华委员(省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结合道教界有关工作,就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建议。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的思想,尤其是生态环境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道教中人,要按照娄勤俭书记的要求,勇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能力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2018年,江苏省道协围绕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这条主线,计划做好三件事:

一是举办“首届绿水青山 洞天福地——国际生态道观论坛”。论坛着重讨论当前道教宫观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神学的层面探讨道教关于洞天福地的选择与保护,发掘并展现道教关于人与自然的智慧。搭建平台,积极开展与联合国和国际宗教组织间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讨论和交流,届时将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宗教组织来参加参与此次活动。

二是争取申办“第二届全国葛洪学术研讨会”。葛洪是我们江苏句容人,是中国伟大的化学家、医学家、理论家和道士,其著作《抱朴子》和医书《肘后备急方》影响巨大。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屠呦呦,她发明的青蒿素就是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的灵感。20177月,首届全国葛洪学术研讨会在葛洪终老处——道教名山广东罗浮山隆重举办,广东省、市、县各级主要领导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争取将第二届研讨会能在葛洪故里句容茅山召开。就是想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打好葛洪文化这张名片,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三是积极申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是国际性道教文化盛会,是中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道教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前四届分别在陕西西安、湖南衡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举办,其承办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有参加。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现有五个省在申办,通过努力,第五届基本确定放在我们江苏茅山举办,届时,将有5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宗教团体和道教组织参加此次盛会。按照惯例,论坛领导小组由所在省委统战部部长或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参与。恳请省委、省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重视、关心此次国际道教论坛,争取把它办成一次高质量、有影响、有成果的国际交流活动。

陈彬委员(省网络作协主席)就推动网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一、当前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 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带动影视剧创作、动漫改编、游戏开发、主题公园、文创产品等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的新的网络文化产业链。一部热门的网络小说,往往会拥有数千万甚至更多的阅读受众,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品牌效应。

2. 网络作家个人品牌价值凸显。当前业内已经摆脱了“作家写作—出版—稿费收入”的传统模式,进入以作家本人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一线网络作家因具备了巨大的市场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在产业链之中已经脱离了单纯“源头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大量的一线网络作家直接参与到影视剧的投资、策划、制作以及整个产业链全过程,并凭借其超高人气吸引来巨额投资。个人品牌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商业价值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

3.网络文化的产业优势。一是成本低、不排污;二是产业结构合理,是个轻资产行业;三是发展非常迅猛。著名网络作家“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2015年凭借其网络人气获得融资上亿元,如今其公司市值超过25亿。我省网络作家如徐震、陈彬等人的公司,同样受到市场投资方的热烈追捧,短时间内取得了数以亿计的市场估值。

二、江苏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我省网络文学发展在全国的地位。目前,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较好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等东部、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江苏是传统文学大省,同样也是公认的网络文学重镇。据统计,目前在全国网站注册、签约的网络作者约有400万人,其中江苏籍作家便达到30万以上。江苏顶级网络作家数量更是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在首位,仅阅文集团白金级作家就有7人,占到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大神级作家有30人以上。这些优秀网络作家和作品既是江苏的文化资源,更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2.我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边省市陆续出台优惠政策产生虹吸效应。全国各地对网络文化产业蕴藏巨大潜力越来越重视,加快了资源竞争的步伐。北京、上海、浙江杭州相继出台一系列优厚的政策,吸引全国各地大批优秀网络作家,我省多位网络作家也流露出外迁意向。随着周边省市吸引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虹吸效应也愈发明显。江苏在网络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即将中面临人才流失,项目流失,文化品牌流失的困境。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化产业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侧重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传播优秀文化、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三是扶持政策吸引力不足。与上海、浙江等周边省市相比,我省各地针对网络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的还不多,主要是在税费减免、人才引进、安家落户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年度版税收入过千万,同时创造巨大经济产值的顶尖网络作家虽然人在江苏,但税收、品牌、影响力等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贡献在外省。

三、对加快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 营造有利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积极开展具有江苏品牌的全国网络文学评比活动,定期发布江苏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扩大江苏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厚植江苏网络作家成长的土壤。

2. 加强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文化、新闻出版、税务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全省文化产业布局规划中,加强对网络文学及其所衍生的影视、游戏、旅游等文化产业链条整体规划,健全扶持政策,完善孵化平台,落实相关配套,不断繁荣江苏网络文学,让江苏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 完善网络文学人才政策,以及税费等扶持政策。将网络作家培养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强、社会影响力大的网络作家队伍,努力把江苏建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坚持以人为本,为网络作家的创作和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把江苏的网络作家留在江苏,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4. 形成网络文化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按照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园区或众创空间,确保产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实现产业集聚,切实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刘锋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委,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就复兴南京亚洲书业重镇地位,建设江苏文化新高峰提出建议。

南京是中国最早推广和普及纸质书籍的地区,历史上时常是亚洲图书创作出版印刷发行和典藏中心。虽然南京亚洲出版重镇的地位后来式微,但南京的文脉绵延不断,底蕴深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知识创造力雄厚;拥有书业完整产业链的凤凰集团经济规模始终居全国行业第一;书店网络与结构完善,先锋书店多次被BBCCNNNG等评为“世界十大最美书店”;“班尼奖”得主爱德印务公司印制的《圣经》,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全市有民间阅读组织五百余家。坚实的书业环境让我们有理由让南京重回亚洲书业中心,在江苏大地上耸立起一座文化新高峰。当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对世界产业发展几乎不具备影响力,国际文化交流的氛围还不太浓等。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根据UNESCO联合报告,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经济的“燃料”产业,书业更是举足轻重。每一个书业中心,无疑是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巴黎、纽约、伦敦,莫不如此。应立足文化建设新高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省书业进行规划,对标世界出版中心,分析南京差距与潜质,谋划策略和路径。可考虑以科学、学术出版为着力点,以“一带一路”国家学术成果汇聚为突破口,以融合媒体为产业路径。

二是融合江苏科教文诸领域优势,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资源聚集平台。中央深改组刚颁布的《积极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为江苏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提供难得机遇,其中蕴含大量出版资源。同时,最大化地利用我省重大出版项目资源。比如正在实施的江苏文脉工程,既是文化传承盛举,也是对江苏书业遗产的深入梳理,江苏出版业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可根据实施进度,精选一些有引起国际关注潜质的典籍,举行全球再版首发暨国际学术会议,积累相关领域专家资源,逐渐形成中国研究的国际组稿平台,或可促进扭转中国学术成果出版的国内外不平衡。国际博物馆美术馆馆长高峰论坛、中国长城志、中国运河志等大型出版工程,重大科学成果的出版等,都可如是观。

三是积极探索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知识生产和出版体系。鼓励和支持凤凰、爱德等南京地区书业龙头企业做出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包括在国外创办外文版学术期刊)。高度重视十竹斋和金陵刻经处的保护、传承和复兴。深化南京大学出版产业研究院、凤凰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等在推动行业国际交流、汇聚国际行业经验、智和人才方面的功能。数字化出版的瓶颈在于出版的源数据标准缺失,如果江苏作出中文源数据标准,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四是支持南京市申报UNESCO 2020年世界图书之都。南京市正紧锣密鼓进行这项工作,涉及一系列贯穿书业上下游各环节的发展计划,如成功,必将有效提升南京地区书业国际地位,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江苏有非常好的友城资源,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升级国际书展,做成常设性的国际交流平台。世界上每一个书业的中心,必定是文化中心,也就是经济中心,这就是很多国家通过出版振兴文化的原因,比如韩国、阿联酋等。建议在南京桦墅镇建立一个书业基地。

钱振明委员民进省委副主委、苏州市委主委,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就加快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提出建议。

公共图书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加快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江苏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发展不平衡,也还不充分。2016年底,全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95册,列全国第六,是全国人均0.65册的近1.5倍;总流通人次6489万人次,列全国第三,平均每人去图书馆0.86次(而全国人均是0.5次)。但是,省内不同地区差距明显。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苏州、南京最高,为2册以上,其他设区市都在1册或1册以下总流通人次,苏州最高为2536万人次(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一年内去公共图书馆2.5次),而最低的某设区市仅110万人次(平均每人0.23次);书刊外借册次,苏州仍是第一,为1609万册次(平均每人借了1.5册图书)最低的某设区市仅155万册次(平均每人借了0.32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这种不平衡在苏州内部也同样存在。苏州近几年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很有成就,有76个图书馆分馆,在其服务区域内,图书馆分布不均。

针对江苏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建议: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政府主导并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便捷、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推进江苏公共图书馆事业新发展。以此作为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一、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并合理布局。政府应当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建设。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财政投入,按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和设立图书馆分馆,让公众能就近便捷地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

二、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服务发展。图书馆分馆的用房,可通过与街道、社区或者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协议”合作的方式解决。还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等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三、延长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把图书馆当作“藏书楼”的观念,改变许多图书馆,特别是某些设区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开放时间偏短(开放日17时闭馆以及周一闭馆)的问题。重点延长图书馆分馆(绝大多数是开放日17时闭馆)的开放时间。以读者为中心,建立更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公众能随时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

四、倡导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日常运行和服务。推进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专业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这样,可以更少的人力和财力发展、管理更多的分馆,以及延长服务时间,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杜小甦委员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就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强省提出建议。

作为我省唯一的省属演艺类文化企业,省演艺集团肩负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打造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省演艺集团下辖10个文艺院团11个剧种,艺术资源丰富,在“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惠民演出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更好地践行使命担当,繁荣艺术创作生产,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助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戏曲进校园”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传统戏曲教育,在学校专门设置传统戏曲课程,由专业剧团艺术家授课,引导学生看戏曲、爱戏曲、学戏曲、唱戏曲;二是丰富“戏曲进校园”形式,除增加演出场次、扩大剧种范围外,还应采取定期举办戏曲讲座、导赏课、院团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设立专门经费,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团体参与,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做好戏曲传承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增加演展场次。二是改进项目招投标方式方法,丰富节目类别,增加交响乐、歌剧、舞剧等高水准艺术形式的演出场次;提高竞标门槛,充分考虑投标单位资质、品牌和艺术水准,向专业文艺院团和精品剧目、品牌剧目倾斜,着力提升节目品质和演展质量。三是重点关注苏北和农村薄弱地区,不仅要保障演展场次,还要明确要求一批精品剧目前往苏北地区学校演展。

三、加大惠民演出采购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扩大采购范围,提高场次定价额度。二是优化项目招标方式方法,充分考虑投标单位资质和品牌,向专业文艺院团倾斜,确保演出质量;对精品剧目、品牌剧目单独定价采购,“一剧一价,优质优价”。

闵学勤委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就创建江苏大数据文化产业的治理新格局提出建议。

    大数据浪潮席卷世界和中国的近五年后,已开始渗透到中国各省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大数据人才、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治理模式风起云涌,人杰地灵、争优创先的江苏在这轮浪潮中应站立潮头,不仅应360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更应率先创建大数据文化,并快速建构大数据文化产业的治理新格局。我省若率先创建大数据文化,不仅将直接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类治理主体带来低成本、高效度的共融平台,也将快速聚合大数据文化产业,为江苏带来开放、创新的治理新格局。

具体而言,江苏大数据文化产业创建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社会各界全面导入大数据思维。全面推进实施省政府出台的《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在政府引领下,社会各界全方位熟悉大数据从采集到应用开发的全过程,调用各类各级资源将沉淀于各条口的大数据汇集,并时时跟进大数据的动态演化,逐渐形成大数据思维惯习,尽快从用数据说话用大数据说话转型。

二、上下全方位集结大数据人才。各级政府可通过设立大数据岗、聘请大数据智囊、与第三方合作或BOO等方式调用大数据人才,并需储备与此相关的社会治理创新人才,才能汇集、读懂、用好源源不断的大数据。

三、政府各部门全面开放大数据平台。2018是个关键年,在江苏应打破大数据孤岛现象,尽快率先开放各部门大数据平台,并建构共治共享机制。

四、江苏百姓人人可享大数据成果。大数据取之于百姓,应用之于百姓。百姓有权分级共享大数据,最终也将激发百姓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形成大数据治理的良性循环。

五、建立基层大数据治理考核机制。全方位导入大数据治理一旦进入常态轨道,大数据治理考核机制即为其自然天成的副产品,江苏社会也将全面迎来高效、精准的治理格局。

姚建萍委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艺术总监)结合传承苏绣文化,就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提出建议。

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又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更好地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是我永恒的追求。

江苏民间艺术工艺门类齐,在全国名列前茅。很多艺术都是雅俗共赏的,苏绣更是其中的代表者。苏绣既是文化事业,也是绿色产业,既接地气,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全国的四大名绣中遥遥领先。目前的问题是不少民间艺术事业大都规模小、散,基本以个人工作室为主体。

建议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结合江苏的文化规划,把富有江苏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随着“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传播出去,拓宽苏绣等传统艺术进入国际舞台的渠道。比如,结合已有的吴韵江风等一系列运营,在展出时对非物质文化精品项目进行呈现,推动振兴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事业。政府主导,解决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可以让传统工艺美术走进校园,让青少年儿童来了解、触摸、体验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技艺和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传播江苏文化。

秋爽委员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寒山寺、重元寺住持)就保护佛教文化非遗传承提出建议。

江苏佛教在佛学研究、佛教仪轨、宗派传承等方面源远流长,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比如江苏是佛顶地宫的发掘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我们江苏的高僧。

新时代,江苏佛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的自我定位。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佛教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和人民需要。

金陵刻经处的雕版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宁寺的梵呗唱诵、金山寺的水陆法会仪式音乐、吴地宝卷、靖江宝卷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佛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多次组团赴欧美等国举办“江苏佛教书画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外人士观展,《世界日报》、《北欧时报》等境外媒体纷纷报道。金山水陆自2014年,连续四年受邀在加拿大举办的“中加佛教文化交流周”期间举办水陆法会,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天宁梵呗多次受邀至日韩、台湾、东南亚各国表演并课徒。金山寺、高旻寺、灵岩山寺,常受邀至港台举办禅七、佛七等法会。宝华山的传戒规范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誉,每次传戒都有海外戒子前来求戒。寒山寺的钟声承载着和合文化,穿海峡、走东瀛、传欧美、抵南极,传递着和平佳音。扬州大明寺、文峰寺弘扬鉴真精神,推动了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南京栖霞寺、鸡鸣寺,苏州西园寺、兴福寺等古刹吸引了众多海外友人前来体验佛教生活、学习佛教文化。江苏佛教还成功承办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无锡灵山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

建议:一是支持成立江苏佛教论坛,把海内外江苏籍贯的高僧请回来。二是实施江苏佛教走出去战略,有条件的寺庙在海外建立分院。三是建立江苏佛教文化大数据库。通过这些举措,保护和传承江苏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凝聚民族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贡献更大的力量。

姚兆余委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进南农大支部主委)就坚持需求导向,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建议。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2%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加上流动人口,数据更大,需求更大。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社会态度、价值观念、情感认同、生活品位、休闲方式等因素。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时,要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意愿,在此基础上确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农村文化建设项目的优先排序。

二是健全和完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调研中发现,有些社区文化服务较少,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有些文化设施不一定是农民想要的,比如健身器材在农村是否有必要。有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设施的实用性、资料的实用性、活动的本土性,都需要加强。不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应针对城乡居民的需求增加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料,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三要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使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乡土,创造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四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要顺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引入文化类的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文化继承、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是满足外来移民的文化需求。江苏是一个外来人口较多的省份,针对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隔阂和差异,政府要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从而为不同群体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外来人口对美丽江苏的认同感。

丁志春委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也是培育高校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一名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一线教师,深知大学生思政课任重而道远。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首先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与需求在形式上不匹配的,要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全国高校不管是什么样的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就是一本书。另一个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单一模式。尽管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思潮的需求。还有就是思政课的考核,其实不应仅仅是一个考核的问题,不是考核完就结束了,应是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就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遵循思政工作规律,让思政理论入脑入心。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做了统编教材。但是教材体系不等于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思考如何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达至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将思政理论活学活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言传身教和实践育人,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和教学因素,将思政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活学活用。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政理论化信化行。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追求,思政课教师要思考如何立足于大学生的成才需要,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让思政教育转化成学生的行为养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刘晓委员江苏汉纳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就立足文化自信,推动我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出建议。

自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建设文化强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经过几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全省文化战线的不懈努力,文化强省的基础更加牢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文化企业。新时代新要求,十九大中国开启了新的征程。两聚一高新江苏需要更强的文化活力。这是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显现出来的。人们在追逐对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服务提出了更多新的期盼。

调研发现,当前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与影响,处于举步维艰状态。如:虽有指导性建议,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国有文化院团在文化传播方面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但民营文化企业主动作为市场与社会,担当文化传播与传承作用,却欠缺政府补助。在调研地方文化企业中,也发现近80%的民营文化企业,除少数参与文化影视作品制作发行、互联网新媒体创作外,多数是靠参与乡村、社区、集市文艺演出和红白喜事、商业庆典等活动维持生存,一些地方独有戏曲说唱原创演职员严重匮乏,找不到继承人,有的地方戏种面临消失。这种现象与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浙江省有宋城千古情,云南省有云南印象”……著名文化品牌享誉国内外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支撑。

未来全省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要认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谋划新篇章,为新江苏提供具有精神家园、传承地方文化的艺术产品。建议如下:

一、建议出台政策。在全省文化民营企业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省委、省政府参考借鉴其他省经验,出台《关于支持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二、提供演出补贴,支持民营文化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建议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设立民营文化企业专项基金。政府出题,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创作本土文化节目,争做优秀地方剧目,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建议各地级市出台相应的具体方案。如政府已经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的文化惠民项目,可采用政府采购或者给予驻场演出补贴,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潜力,增强与国有文化企业的互动、互补。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融入我省文化强省建设,传承文化脉络,建好精神家园。各地可视具体情况,选取文化民营龙头企业1-2个,作为特色文化品牌,或者作为民营文化企业的领军性标志,给予培育与引导,在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下乡、文化走出去中来支持,从而带动区域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让文化自省、文化自觉通过优秀的文化节目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持续性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

葛庆文委员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就坚守文化高地,打造“艺术江苏”新品牌提出建议。

江苏省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特质浓郁的地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省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江苏文脉,建设精神家园。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梳理历代名家资源,打造“艺术江苏”新品牌。江苏的艺术名家资源异常丰富,如绘画方面,有东晋时代的顾恺之,被誉为中国画圣;唐代有韩滉,元代有黄公望、倪瓒、顾闳中,明代有著名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清代有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以及近现代有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嵒等。书法方面,古代有张旭、米芾、钱良右、陆机、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吴承恩、陈瑬,近现代有林散之、高二适、范曾等。戏曲方面,古代有昆曲创始人顾坚,汤显祖、沈璟、洪升、孔尚任、李渔等,近现代有梅兰芳、张继青、顾芳、黄孝慈、倪同芳、陈德林等。正是有这么多的艺术大家,才确保江苏艺术经久不衰传承有序。但是一直以来这些名家的资源没有得到系统梳理,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精心规划。

二、创新呈现方式和传播手段,推进多媒体深度融合。以美术形式呈现历史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纸质出版与现代多媒体数字化呈现方式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一是出版一套“江苏历代艺术名家画传”,最真实地再现大家风采。二是同步设计开发数据库,把名家作品的高清图片、高清音像整理收录其中,即是对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也可用于再开发应用,为我省的文化艺术建设服务,为大众服务。三是及时开发手机端APP系统,让读者随时点播观看,让名家与广大读者尤其是小朋友们互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体验。四是拍摄纪录片,开发数字化ARVR应用,让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便于各有关文化宣传系统使用。

三、加强顶层统筹设计,确保推进有序高质量。由于这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古籍整理、艺术史研究、专家评审、组织编写、编辑出版、数字化转化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建议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化厅、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组织,统一规划,由凤凰集团、江苏广电集团共同实施。从政策、资金、人员上落实到位,制定时间表路线路图,用5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

徐圭逊委员(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苏州点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我省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江苏是文化大省,振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至关重要。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比经济价值更重要,因此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建议:

一、政府对文化个者要进行保护与扶持。书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都是以个者的形式存在的。文化部门有文化扶持政策和资金,但对个人来说填报手续上存在无法涉足的门槛,希望简化手续。

二、加强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尤其是教育安全和人文安全。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侵蚀非常严重,要注重保护文化安全,将其与国家安全相结合。

三、在文化传统传播上,对出版业要加以扶持重视。要注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要做好、做大、做深出版。如2017年“百家金陵”在香港设展,首要的不是经济价值,而是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最后,呼吁在文化、教育、艺术用词上,不要用“打造”这个词,而是用“培育”。文化是不可“打造”的。

杨明委员(省委党校副校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就推动文化高质量建设,建设江苏精神家园提出建议。

华夏九州,就有两州在江苏:徐州和扬州。可见江苏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江苏大地上要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家园,实现文化建设高质量,有必要讲好精彩江苏的“三个故事”:

    一、讲好精彩江苏的历史故事,打造文化标识。要用好用活历史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特别是要在组织开展江苏文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让更多精彩江苏的历史故事通过社会教育的平台变得更具公众知晓度。应该鼓励将物质空间与人文内容相结合,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古今交融的文化场景空间。通过文化场景的营造提高对创新创业人群的吸引力,以文化场景来讲述、传承城乡文化,让公众更加具有参与感。大运河江苏段始终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带,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大运河江苏段“活的遗产”,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研究和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凝练运河文化精髓,做好大运河文化普及工作,广泛传递人民对大运河的深厚情感,使之成为江苏重要的历史文化标识。

    二、讲好精彩江苏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雨花英烈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伟大的实践者。雨花英烈精神是江苏的红色文化品牌。要构建立体的雨花英烈精神传播平台,通过新闻宣传合力,拓展雨花英烈精神教育的深度、广度。同时要注重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的一体化模式,研发推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创新、创意文旅产品,构建具有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时代场景,让雨花英烈与群众生活“亲”起来、“近”起来、“融”起来。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淮海战役发生70周年,2019年是渡江战役70周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70周年,要从增强文化引领力的视角,精心开展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的纪念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江苏人的文化血脉。

三、讲好精彩江苏的改革开放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时代有温度,江苏有故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应该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推动文艺创新,采用群众喜欢的语言、形式,创作更多有深度有品质有新意有温度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讲好有时代温度的江苏故事,去描绘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改变,记录下江苏大地的时代脉动,书写新征程上江苏人民的奋斗与精彩,激发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